个人先进事迹:科普战线上的辛勤园丁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诞生于福州。高士其的父亲常在外地工作,母亲也常随着到外地去,所以高士其的童年是在祖父和祖母身边度过的。高士其四岁的时候,祖父就教他识字。祖父拿出《千字文》等儿童启蒙书,把着他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由于高士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以后逐渐养成了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1918年,高士其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十三岁的高士其,怀着强烈的求知欲,跋涉一千多公里,来到北京。这千里之行,使高士其看到了旧中国的现实: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高士其心里想:赶快到美国学会新科学,用新科学来拯救苦难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1918年8月,高士其到达北京,又转坐火车到北京西北郊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园。一进学校,高士其便天天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上生物课时,常常解剖豚鼠、小白兔之类小动物,高士其对此产生了很大兴趣。最使高士其着迷的是,他第一次知道了显微镜。老师把显微镜的焦点调节好以后,让高士其观察。他看到许多长的、圆的、扁的小东西。老师告诉他,这些小东西就是微生物。后来老师又给同学们观察一种原生动物,叫“变形虫”,又叫“阿米巴”。想不到,后来高士其竟跟阿米巴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个微生物专家。1925年,高士其终于毕业了。毕业时,高士其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他最喜欢化学,抱着“化学救国”的愿望,被保送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高士其来到这里,由于精通英语,又懂德语、法语,虽身在异国,却没有语言上的隔阂。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师中,有很多是德国移民,即便说德语,高士其也能对答如流。教师们都十分赞许这个聪明、勤奋的中国留学生。第1页共8页高士其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了一年,成绩超卓,于1926年夏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四年级学习。1927年,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了学士学位。正当高士其准备报考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时候,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得知他最喜爱的姐姐死于霍乱。又想到由于白喉早早死去的小弟弟,他毅然放弃了报考化学系研究生的打算。1927年暑假以后,高士其成为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读医学博士的功课。第二年,他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细菌学系试验助理。起初,高士其研究的课题是“食物毒细菌”。高士其对于科学,富有献身精神。他为了研究食物毒细菌对人体究竟是怎样危害的,竟然亲自吞食了一种“b.aer-trycke”的病菌菌液。吞食以后,他做了仔细的记录。他的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担心,同时又被他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1928年暑假后,高士其回到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开始研究脑炎病毒。一天,高士其在实验室打破了一只装有甲型脑炎病毒的瓶子,解剖患有甲型脑炎的豚鼠时,又不慎割破了手指。于是,甲型脑炎病毒钻进了高士其的身体。一天晚上,高士其正在图书馆里看书,忽然眼睛不听使唤了。他以为是眼病,到眼科大夫那儿去检查,查不出病因来。后来,不仅眼病经常发作,而且每到下午,便昏昏欲睡。他的左耳变得听不清声音,有点聋了,脖子有点发硬,转头也很困难,就连手也有点发抖,脚也不大灵便了。他赶紧到校医院检查,一位神经科大夫经过诊断,认定他确实得了脑炎。他给高士其开了一张病情报告单,劝他马上停学,回国休养。然而,高士其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学习。高士其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坚持学习、坚持研究,他象一个勇猛的战士,支撑着病体,向着科学顶峰攀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后退半步。1930年,高士其终于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读完全部医学博士课程,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高士其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母校一一清华园。就在这时,清学留美学校改成了清华大学。老师和老同学看到高士其学成第2页共8页归国,都感到高兴。可是一看他病成这个样子,又都感到惋惜。有一位老同学劝高士其还是到美国养病为好,在中国那样落后的医疗条件下,是医不好病的。但高士其已把自己的病置之度外。祖国在病中,人民在病中,高士其此时所想的,是急于把自己学到的一点知识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高士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