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煤炭资源特点及供需形势分析(1)来源:资源与产业作者:宋顺昌发布时间:2007.03.051煤炭资源分布特点青海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积石山五大含煤区。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有煤矿产地(矿点以上)175处,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地52处(分为77处井田、区段、矿区),另有123处为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点。按矿区划分,有大型矿区2处(江仓、聚乎更),中型矿区1处(鱼卡),小型矿区49处,矿点123处;按井田划分,全省共有大型井田(区段)15处,中型井田(区段)4处,小型井田(区段)58处,其余为矿点。截至2003年底,青海省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498508.1万t,保有煤炭资源储量482683.2万t。青海省煤炭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靠后,累计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622.74亿t的0.46%,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10190.59亿t的0.47%,在全国有查明煤炭资源的省份中保有资源储量排名16位;与富煤省份相比,亦相差甚远,仅占山西省查明资源储量2650.02亿t的1.88%。在西北5省(区)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也最少(陕西1652.49亿t,新疆977.03亿t,宁夏308.1亿t,甘肃87.23亿t)[1]。青海省累计查明及保有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海西、海北两州,两州累计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的95.88%;青海省最大的煤矿企业大通矿务局所处的大通煤矿煤炭资源储量累计查明和保有量为17573.4万t和11282.7万t,分别占青海省累计查明和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3.53%和2.34%。青海省累计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分布于两个大型矿区(江仓煤矿区、聚乎更煤矿区),其中江仓煤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188033.5万t,占全省累计查明储量的37.72%;聚乎更煤矿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21788.2万t,占全省累计查明储量的24.43%。在青海省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中,煤炭种类虽然比较齐全,但数量不均衡。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中,以焦煤最多[2],其次为长焰煤、瘦煤、不粘煤、贫煤、气煤;较少的为弱粘煤、肥煤;而用途广泛的优质无烟煤资源很少,仅占全省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的0.41%。2煤炭资源开发现状截至2003年底,青海省有煤炭企业37家,生产井46处;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底实际生产原煤239.8375万t。在46个生产井中,除新上的5个井外,其余41家生产井中,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的3处,30万t/a的1处,21万t/a的1处,9万t/a的3处,6万t/a的21处,3万t/a的2处,小于3万t/a的10处。总的来看,小矿山占的比例过大。在已建矿山中,除青海煤业集团大通煤矿采用了较先进的走向长壁采煤技术外,其他小矿均使用崩落法、巷柱式、房柱式等落后方法进行开采。矿山开采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除青海煤业大通煤矿实现了半机械化采煤外,其余矿山的机械化程度都很低。一般均使用炮采,人工装煤,架子车出煤,仅3个中型井和个别小井使用矿车出煤。由于开采方式落后,煤炭矿山的回采率比较低下,3个中型矿山的矿井回采率平均为60.5%,小煤矿的回采率仅30%~40%。开采回采率平均低于全国10%~15%。截至目前,青海省生产原煤主要供发电厂及水泥厂使用,其余用于民用。煤化工、煤焦化、洗精煤产业尚未起步,下游加工产品主要是单一的民用煤砖。3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目前,青海省煤炭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煤炭产量和需求量一直存在较大缺口。2002年全省煤炭产量280.56万t,消费量619.69万t,从省外调进370万t,自给率仅为45.26%;2003年全省煤炭产量239.84万t,消费量672165万t,调进432.81万t,自给率36.65%。2003年煤炭消费量构成中,火力发电用煤330.67万t,占消费总量的49.16%;供热用煤28.22万t,占消费总量的4.19%;制气用煤10.76万t,占消费总量的1.6%;第一产业用煤3.98万t,占消费总量的0.59%,第二产业用煤186.50万t,占消费总量的27.73%,第三产业用煤25.13万t,占消费总量的3.73%;居民生活用煤84.8万t,占消费总量的12.61%;其他用煤2.59万t,占消费总量的0.39%。预计未来10年内,青海省煤炭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3.1新建火电项目将使煤炭消费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自2002年秋季以来,黄河上游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枯水位,致使龙羊峡水电厂发电严重不足,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拉闸限电”现象。到2003年底,水、火发电装机总量分别占装机总量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