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显得尤为重要。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中所创设的丰富实践情境,并通过学生身边具体而真实的数据、图片及生活实例和许多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感知兴趣,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素材感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潜能。所以数感较好,对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比较容易理解。二、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主体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三、发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变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此类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讲述这种单向式信息交流方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种双向和多向式信息交流方式,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在横向信息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其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面对问题,学生产生了对新知的渴求心态。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学生往往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想法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得到验证,更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效果最佳。值得强调的是现在的很多课堂是“优等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哪怕是在小组交流中,“差生”展示和参与的机会也微乎其微,所以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问题,应该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参与、讨论和表现展示的机会。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在讨论中不同学生常常发现不同的结论。学生间的交流较好地完成了这种差异的解决。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促进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四、加强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