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秘史之陆逊与孙权关于陆逊,人们最了解的就是他帮孙权打了夷陵之战,火烧刘备的七百里联营,一战成名,一跃成为东吴集团的头号红人。不为人知的是,10岁丧父的陆逊还是跟着他的从祖父陆康长大的。而陆康却是在和孙权的哥哥孙策打仗时战败而死的。陆逊后来又娶了孙策女儿当媳妇。有国仇家恨的陆逊与孙权是一对怎样的非常君臣?出将入相的陆逊怎么获得了孙权的信任?又怎样当上了孙权的侄女女婿?后来又是怎样被孙权活活逼死的呢?陆逊的家族在东吴是一个大豪门,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可怜的是,他十岁的时候,父亲陆骏就去世了。没办法,缺失父爱的陆逊只能到他的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家里读书,学习。少年丧父是人生一大悲剧。这让陆逊比同龄人更加早熟。陆康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孩子,就让他领着自己的儿子陆绩一起游戏玩耍。据《苏州府志》和吴郡陆氏宗谱记载,从汉朝的开国功臣太中大夫1陆贾之子、吴郡陆氏六世祖陆烈被高祖任命为汉初吴县县令算起,吴郡陆氏传世至三国两晋之时,已成为吴地“朱、张、顾、陆”四大望族之一。吴郁林太守陆绩是为吴郡陆氏二十一世子孙。陆家在当地就是这么牛啊。牛到什么程度呢?灵帝光和元年(178年),陆康任武陵太守,后又历仕桂阳、乐安、庐江太守之职。中平元年(184年)加庐江太守陆康为忠义将军,领军政事。千余年后,陆康以“忠义”太守祔祀吴郡名贤总祠内。有一次,连走投无路的孙策都来登门拜访,想在陆家讨一口饭吃。19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孙坚在攻打刘表的时候战死了。这一死不打紧,撒手闭眼,把一家老小都扔在了一边。那时候的孙策也就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而弟弟孙权是和陆逊同岁的,当时也就是10岁。一家老小总得有饭吃啊,怎么办,孙策把母亲和弟弟都安置在曲阿。自己在外面打江山,说是打江山,一个孩子懂什么呢?十六岁,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还是花季。他也就是东游西荡,饥一顿饱一顿的吧。听说陆家是个大豪门,孙策就前去投靠。孙策为什么要投靠陆康呢?其中也是有渊源的。据《吴录》记载,187年,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曾经派人向孙坚求救。有人就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孙坚回答:“太守我没有什么文德,只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于是,整顿部伍,起兵驰援,敌人听说孙坚要来,闻风逃遁。孙坚对陆康家是有恩的。那人家孙家现在有难了,陆康当然该2帮一下啊。在孙策看来,陆家接纳他也是应该的。毕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你不必涌泉,至少给些酒喝就行啊。孙策喜欢喝酒,孙权也不例外。因为喝酒,孙权还杀过人。这些故事后面再说。孙策这时候确实是走投无路了,要不谁愿意过那种寄人篱下求人施舍的生活呢?即使他们家曾经是陆家的恩人。陆康听到手下人前来禀报,说是孙策求见,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太当回事。算了,找个太傅出去应付一下吧。毕竟这种事太多了,老让我这个一家之主去迎来送往,我还干不干正事了?如果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了,你不理还情有可原。现在来的人对你们以前是有恩的啊,现在正是你报恩的时候啊。你本来就欠人家人情的啊,现在应该是雪中送炭的时候了!看来,陆家人情薄啊。越有钱的人越吝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不是你陆家求人家老孙家救命的时候了。孙坚死了,难道就人一走茶就凉吗?此事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陆家世代江东大族,孙家是寒门,孙坚又是有名的“轻狡之徒”,虽然后来功勋卓著,甚至不惜违反汉律越境去救陆家侄子,但是陆家对其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结交,可见陆家是看不起寒门孙家的。这也为后来之事埋下伏笔。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可买,事后回想起来,陆康一定会为当时轻慢了孙策而后悔。就像后来刘备教育后代那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陆康连孙策的面都不见,估计也就是像打发要饭的那样,给了3几个馒头,又给了些零钱,就让孙策走人了。孙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这个陆家也真是忘恩负义啊。孙策含着眼泪离开了陆康的宅子,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好你个陆康,你就有眼不识泰山吧,你就当你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