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把握群众心态梅慧人的心态,直接关系到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人的心态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密切相关。群众的心态不好或是有了梗阻,得不到及时疏通,就会给社会、家庭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好群众的心态。把握群众心态,首先要寻找群众心态不稳的原因。从总体上说,群众的心态是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确实存在着一些导致群众情绪低落、心态不稳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比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与市场机制的不适应,一部分地方和单位出现暂时困难,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矛盾突出起来;农民的致富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还有差异,有的地方的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由党员干部作风不正造成的。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党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在他们那里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人民群众有意见。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不强,当了“官”就忘了人民,对群众的疾苦冷暖麻木不仁;还有的私心重,遇事先替自己打算,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两方面比较,影响群众心态的大量问题,主要还是干部作风不正造成的。因此,要想把握群众的心态,首先是找出导致群众情绪不畅心态不稳的根本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根治、梳理.把握群众心态,重要的是真正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上波动的原因,惟一的途径是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贵在“深入”“心入”,下基层就要下到底,在农村要到村入户,在工厂要到车间班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亲自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查摸群众的思想脉搏,弄清群众产生各种心态的根源。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深入基层,下了车拉的是干部的手、进的是干部的办公室、听的是干部的汇报,与群众总是隔着一层第1页共15页的做法,是根本听不到群众声音、了解不到群众的疾苦、摸不到群众的思想脉搏的,如此,造成群众情绪梗阻心态不稳的真正原因也就找不到、摸不准。只有摆脱那些于党的事业无益的繁文缛节的困扰,真正挤出时间,静下心来,才能实实在在地深入群众,触摸到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群众心态,对群众要以诚相见。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与人为善,关怀体贴群众,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干部出于一片诚心,就会换来群众感情上的满足、感激和信任,有了这种感情上的交流,群众思想上的疙瘩就会得到化解。有的群众说:“基层干部要是和我们好好说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们就不会憋着一股气上访。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特别是对有点情绪的群众,应以极大的热情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以诚相见。”四、把握群众心态,还要学会听群众说话听人说话也是一种领导艺术。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对找上门的群众态度比较冷淡,听不到三句话就不耐烦了,或以忙为借口推出去,或以“我知道这件事,等等再说吧。”为托词打发人,或采取踢皮球的办法踢来踢去,叫他们找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也有一些干部到群众中去,习惯于前呼后拥,使群众不便掏心里话;有的名为深入群众,却习惯于自己当老师,群众当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群众说。如此深入群众,很难了解群众心里想什么,要说什么,情绪上的症结在哪里。所以,听群众说话,一是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冤有处伸。二是要敢于听。既要听合意之言,又要听逆耳之声;好听的话要善听,刺耳的话也要能听。即使群众的意见并不是那么正确,只要不出于恶意,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完、说透、说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为理顺群众情绪打下思想基础.把握群众心态,关键是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理顺群众情绪,必须扎扎实实为人们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实事不仅要抓大事,而且要抓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实际上,影响群众情绪的,也多是一些关乎第2页共15页他们切身利益的事。群众很大程度上是从日常琐事中观察、看待我们的干部的。干部能雪中送炭,他们就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