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十三集)2010/5/18澳洲凈宗學院檔名:02-039-004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五面第二行。這是「所被根器」最後的一段,「蓋此法門巧被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聖凡齊收,利鈍悉被。」這是最後的結論,總結這個法門確實是如來究竟的方便。究竟也是圓滿的意思,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無比的圓滿,它什麼樣根性的人統統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還都能成就,這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這兩句話好,講得太好了。閫是什麼?在此地的意思是範圍,你不能超越它的範圍,它的範圍太大,遍法界虛空界;「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臻是到達,也能到達佛的境界。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他註的這個《要解》,雖然只用九天的時間,他後頭有篇跋文,九天時間寫成的。印光大師對這個《要解》的讚歎,說是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本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也讚歎到頂點。早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有一次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問我這麼個問題。我回答他老人家說,我說印祖的讚歎一點都不過分,讚歎得非常恰當,這是實話。我們這一生有幸,還遇到這樣的盛會,只要能信得及,真信,依教奉行,這一生亦能臻其域,我們也能夠達到彌陀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所以,蕅益大師這兩句話讚歎《阿彌陀經》,也就像印光大師讚歎《要解》一樣,都讚歎到那麼樣的圓滿、那麼樣的究竟。只要有一點點小善根,遇到之後就能生起歡喜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凡聖齊收,利是上根,鈍是下根,利根、鈍根統統有分。「《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這是蓮池大師的,這是淨土宗中興三大士,蓮池大師是第一個,接著是蕅益大師,再接著是幽溪大師,造《圓中鈔》,明末清初淨宗復興起來,這三個大德。《疏鈔》裡面說,「盡攝利鈍諸根」,這是一切根性,從上上根到下下根,「悉皆度脫」,這些話都是講究竟方便。「並云」,蓮池大師說的,「諸餘法門」,這一句是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一句話都包括盡了,淨土法門之外的,叫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世尊當年在世,每天講經說法,他老人家說得很好,是真話不是假話,無有定法可說。程度高的人給他說高等的法,程度低的人,給他說日常生活當中所必須修學的法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沒有定法可說。所以,只要見到釋迦牟尼佛,必定能滿你的願望,這是佛了不起的地方。所說一切法,無論是高下、淺深,都是自性流露的,佛從來沒有說看看你這個人,我應該給你講什麼,沒有這個念頭。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你提問不提問他都知道,你現在想的是什麼,你想求的是什麼,你想得到的是什麼?他全都知道。佛一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絕對不會強求一個人,佛真的做到隨緣不變,《還源觀》裡面講的「隨緣妙用」。他一生住世八十年,給我們所示現的隨緣妙用,妙極了,這個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法門高了,中下根器的人不懂;講的東西很淺顯的,上上根人他沒有興趣聽。就好像你在教學一樣,你面對的是博士班的學生,中小學的學生聽到沒興趣,他走了,你講得太深;你講得太淺,你教幼稚園小朋友的學生,大學生在旁邊笑笑也走了,也不聽了,為什麼?不契機。所以佛講《華嚴》、《法華》,這是一乘經,高!羅漢、聲聞退席,他聽不懂。底下有舉這個例子,「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佛講《華嚴經》,阿羅漢聽到聽不懂,如盲如聾。阿羅漢不是沒有智慧,智慧很小,像螢光一樣,螢火蟲的光一樣,在強光之下,它的光就不顯,顯示不出來,所以五千比丘退席。「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這兩句是比喻。一切法門裡,唯此一法,它特別,它什麼樣的根器都能夠攝受。上上根聽這個法門聽得有味,決定要求生淨土,要親近彌陀,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下下根人,像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聽了也歡喜。這句阿彌陀佛不難念,人人都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