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果品乡村观光农业调研报告*乡作为我县传统特色果品的主要产区,一直是当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果树新品种的不断更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乡果农投入产出的效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花果之乡”的美誉逐渐淡化。对此,县科技局、*乡政府按照“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促进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邀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参加,对*乡果树种植结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整理如下。一、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造提升传统特色果品品质势在必行*乡位于燕山余脉东段,属于半山地丘陵区,全乡耕地面积29000亩,其中果树面积20000亩,酿酒葡萄面积4500亩,其它作物面积4500亩,主要品种以梨、苹果、桃、杏、葡萄等为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乡出产的蜜梨曾送给伟大领袖毛主席,被全国人民所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至90年代初,由于*乡的特殊地理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种植果树经验,果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尤其以桃树的种植面积发展较快。其中,早、中、晚熟桃多达十几个品种,在冀东地区乃至全国*乡桃以其种植早、品种多、规模大、质量好的优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要品种有雨花露、庆丰、九宝、京玉、金宝、绿化九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乡桃树种植面积达1万亩,年产鲜桃2500万公斤。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乡果品优势地位明显趋弱,市场竞争能力不断下降,果农靠种植果树的收入明显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品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桃树投入产出效益明显下降。一是桃品种老化问题日渐突出。*乡现有桃树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随着优质桃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新发展的桃树品种主要以新、特为主,品质和产量俱佳,*乡现有桃树品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已栽植的桃树大部分已过了盛果期,亟待更新改造。桃树的生理特性是见第1页共5页效早,丰产早、易管理、树龄短,一般管理好的树龄20年左右,盛果期在8—15年间,15年树龄后的桃树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逐年下降。到目前,*乡栽植的桃树树龄基本上都在20年以上,加之前几年持续干旱,水资源缺乏,桃树自然死亡严重,存活的桃树发育也不够旺盛;三是病虫害对桃树构成较大威胁。近年,食心虫在*乡危害及其严重,尤其是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对桃树危害性更大,造成好果率不足20%。随着剧毒农药的禁用,加之群众采取的防治技术措施不规范统一,单户经营各自为战,喷药时间不集中,用药品种多样化,害虫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病果多,甚至绝收。为此,群众刨掉了不少桃园。近三年来,鲜桃收入由过去的户均1万元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千元,甚至有的种植户一年下来还赔钱。鲜桃的产量和产值成倍下降,到目前,*乡桃种植面积已减少到不足2000亩。2、蜜梨、京白梨等传统特色产品品质退化问题严重。现有的蜜梨、京白梨等传统特色产品,由于近年来缺乏统一的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品质退化问题也日趋突出。蜜梨、京白梨果实个大、肉细、汁多、味甜、耐贮的特点逐步被果个变小、果肉变粗、果汁变少、果味变淡而取代,亟待对蜜梨、京白梨等传统优势特色果品品质进行改造提升。3、适宜旅游、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特色果园,文化果园发展缓慢,果树种植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要。目前,*乡果品种植结构仍以追求产量为主,传统大宗果品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特色果品少,忽略了果品内涵潜力的挖掘。特别是适宜旅游、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特色果园,文化果园发展缓慢,*乡山、水、花、林自然景观虽然美丽,但缺乏必要的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形不成观光、采摘、旅游的小气候。另外,文化水果开发缓慢,带字水果,有字水果,印字水果、无公害水果,保健水果等没有很好的与传统特色果品有机结合起来。二、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造提升传统特色果品品质,发展乡村观光农业的主要措施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核心就是要突出地方特色,调整种植结构,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培育优势特色产品,发展乡村观光农业,以此吸引游客、第2页共5页顾客,不断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目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