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符号标记规范学生的数学学习——小学数学体验式有效策略研究成果汇报张店区西六路小学王忠祥本学期来我们在小学数学体验式课题研究方面致力于让学生快速、正确掌握好所学数学知识,发现借助标记符号能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三年级的数学知识知识,现就我们的体验烟具成果汇报给大家。众所周知,小数数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一点疏漏将会对知识的掌握造成偏颇,甚至带来误解或迷茫,影响到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巧妙运用小小的标记,能引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便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符号标记的。一、巧用“虚线段”将大数分级,便于读写大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开始学习“万以上数的认识”,由之前的最大五位数猛然过度到学习十二位数,有些学生就陷入了迷茫,对数学的学习增添了些许畏惧。如何解决学生的迷茫问题,巧用虚线段将大数分级,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123456789这个数怎么读呢?就可以先将这个数按照四位数一级分级为123456789,从右边起,第级是个级,按照以前学习的方法来读,读作:六千七百八十九,右边第二级是万级,转化为个级的读法:二千三百四十五,只不过在它的后面多加个“万”字,同样,第二条竖线的左侧是亿级,读数是也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只是在它的后面加个“亿”字,这样通过划线分级,将十几位的数转化成学过的数来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同样,要求今后学生自己写出的大数,也要划线分级,方便别人的认读。例如,写出十万零五十就是10050,便于他人的认读。二、巧用“线段”表明运算的顺序。三年级数学下册,学习“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它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中较易出错的是运算顺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则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在遇到具体题时问题就比较多。如计算2000-45×24+96主要问题是计算时看到多步运算就很容易搞错运算顺序,习惯性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或是先算的算出的答案写在前面,再依次写出其他的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计算顺序容易弄混,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画线段的办法,2000-45×24+96(先算乘法)=2000-1080+96(再算减法)=25+43=68,只要能准确画上线段的同学,这种类型题就很少出错了。三、巧用“点”来改写数。三年级数学下册,让学生省略“万”、“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种题型有部分学生不够明确,我就让学生先找到要精确的数位,在这一位数的下面点上小数点,再看它后面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再对这个数进行改写。例如,178680000大约是几亿?首先划线分级178680000变为178680000在亿位1的下面点个点,表明精确到这一位,再由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最后得到2亿。同样,数的简写也是这样要求的。四、巧用“线段”分组便于简便运算。简便运算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技巧来正确迅速计算的能力,往往也是学生们常常出错的地方,怎样正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用划线段的方法表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计算平年一年的天数时列式为31+28+31+30+31+30+31+31+30+31+30+31,由于数多计算麻烦,用划线段的方法分组,不但能避免数的重写和漏写,还能正确方便的计算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1×7+30×4+28=217+120+28=365(天),通过这样的划线分级,能很简便不添不漏数,轻松得出正确的结果,使计算简洁正确。五、巧用“线段”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第14题,是一个明显的“植树问题”的解决问题,它极具挑战性。我们知道,将植树问题分为了“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三种情况,如果能用线段展示出题目的含义就能化难为易,轻松的解决好所求问题。如通过线段图,用“线段”表示小树,“”能很容易观察得出“两端栽树”:间隔数=棵树-1,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不栽”:间隔数=棵树+1,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在解这种类型题时套用用这种图示能很快明确“两端都不栽树,一端栽树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