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探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理论品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丝毫没有排斥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列宁曾经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制度加美国的托拉斯。毛泽东也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条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观点,总结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提出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指导下,当代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从历史和逻辑前提、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理论体系的范畴和概念、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价值目标来看,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不但立足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也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尤其是东方落后的但最早取得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1917年当列宁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新课题。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苏维埃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举措受挫以后,列宁结合俄国生产力的实际条件提出“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国也是在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基于“社会主义的困难就在于它要用外人所创造的材料来建立,第1页共5页可是又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只有利用资本主义为反对我们而创造的材料,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提出了包括“自由贸易”、租让制、合营公司、“国家资本主义”等形式的“新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是指不禁止一切私人的非国营商业的发展,这一贸易形式被列宁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租让制是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为俄国所用,加速国内经济的发展;合营公司是一种苏维埃俄国与外国资本合股经营的半租让性质企业。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思想的形成至少有三个理论思考:其一,社会主义应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在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应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其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成果正是这些理论思考的实际结果。列宁在领导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针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从那时起到党的十七大,党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体制方面进行探索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肇始于列宁的探索。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一种理论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离不开对本民族已有的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主政治、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和从本国国情出发的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这种渊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把孙中山提出的这些原则和价值取向作为理论支撑点。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就是从国际上列在平等地位;民权主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