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思考与实践小镇更新的思考与实践——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建设枫泾特色小镇枫泾历史沿革据《枫泾镇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枫泾南栅(华亭塘口)已成村落,建有“仁济道院”。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XX县区,辖22个乡,其中有风泾乡。枫泾北属XX县区风泾乡;南属嘉XX县区奉贤乡。宋代,华亭塘口(南栅)形成集市(草市),初称白牛市。秀州塘口置风泾驿站,以通秀州。宋嘉熙年间(1237年),《华亭学田碑记》始作“枫泾”。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市为镇,称白牛镇,属嘉XX县区奉贤乡,设枫泾白牛务,又设枫泾白牛巡检司。明洪武三年,撤销北镇巡司,撤销南镇驿站,撤枫泾白牛务,改枫泾镇税课局。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XX县区,以枫泾镇中的一条东西向市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镇,南镇辖15个坊,属嘉兴府XX县区奉贤乡;北镇辖10个坊,属松江府XX县区枫泾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北镇分别设立自治公所,辖区范围不变。清宣统三年(1911年),娄县并入XX县区,北镇属XX省XX县区枫泾乡,并改称枫泾市;南镇属XX省XX县区奉贤乡。1918年秋,试行区制,北镇属松江县枫泾区;南镇属XX县区枫泾区。1951年南镇并入北镇,南北镇统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才会有出路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才会前进的时代。枫泾自六年前提出“特色镇”建设目标1以来,孜孜以求,执着探索,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努力诠释江南美丽小镇的美好愿景。一、枫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我们围绕“什么是特色小镇、怎样建设特色小镇”这两个第1页共11页基本问题,广开言路,既聆听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又倾听百姓们的切身需求。我们认为,只有基本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才能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向,才能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一)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历程枫泾特色镇启动建设已有6年,但枫泾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探索却已有20多年,从枫泾城镇化发展历程看,枫泾城镇建设分为起步发展、目标定位和探索实践阶段:起步发展阶段主要以1995年列入全国500家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总规、土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启动,重点是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小城镇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草创”时期。目标定位阶段主要以2001年列入上海“一城九镇”建设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北美风格的发展定位,新镇区完成了动拆迁、基础设施等建设。探索实践阶段主要以20XX年5月开始枫泾特色镇建设为标志,对小城镇建设重新定位,确立了“特色制造、生态宜居、总部商务、休闲旅游、文创教育”五大功能区,初步布局了“10+10+8”等28个功能类、产业类、基础类等项目。2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突出品质,精雕细琢。枫泾古镇已有1500年历史,还会再走10年、20年、30年、1500年的历史。我们更应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二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精品工程,不可能粗放式铺开,因此必须突出品质,聚焦重点,精益求精。三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海纳百川。特色镇建设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财力投入,必须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资本投入。(二)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导向枫泾打造特色小镇有着诸多的自身优势,包括枢纽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城镇品牌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即将步入提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较多现实问题亟待破解。我们清楚地看到枫泾特色镇发展战略定位的持续性不强,产城融合发展能级不足,产业对于城第2页共11页镇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古镇保护与开发能级不高,产业集聚度不高,导致特色镇推进速度不能“提档加速”。枫泾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问题,以优势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历经六年的发展探索,对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如下问题导向:枫泾特色小镇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枫泾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战场是4.5平方公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以及四个经济小区,产业特色均不够突出,能够体现枫泾特色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产品不多,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要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新平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