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难题及措施的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是一种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细分到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助于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学要素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之中,传播过程主要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实中的一种传播现象,同样具有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以及作为传播活动的传播目的。(一)传播主体——教育者。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来说,传播者就是教育者,是指那些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发出、传播过程中起着控制、选择、加工、传导作用,发挥着教育功能的人或组织。他们是信息的发布者、传递者,直接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向。(二)传播内容——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播内容主要包括符合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桥梁”,只有信息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接收到,实现了信息共享,传播双方的各自要求获得了满足,传播过程才有意义、有效果。(三)传播媒介——校园媒体。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即校园媒体。校园媒体是学校与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第1页共4页会之间传播和交流信息的物质工具,包括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电台、校内有线电视、校园网、校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四)传播对象——受教育者传播对象即传播内容的接受者,也就是受教育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来说,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根据传播学的个体差异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就是要了解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的差异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传播对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对传播者信息的接收、理解,对传播媒介的选择都是有主动性的。受传者还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要素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者专业特长单一、缺乏传播主体意识目前在高校一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他们来自各学科、各专业,有的虽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尽管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有了一些积累,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指导,往往不能形成思想体系和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现状影响了传播主体的传播职能。除此之外,很多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地位,忽视修养和形象塑造,不具备应有的威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教育内容片面,忽视受众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出现轻生活世界,重政治规范的传播内容;轻个体需要,重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内容;轻现实教育,重理想教育等现象。传播内容大多是报道学校的各类会议、领导活动、讲话等,缺少来自基层群众的内容,没有来自学生的声音。传播内容抽象、单调,不能获得受众内心的认同。很多高校不敢或不愿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大学生关心的感情、娱乐、就业、心理咨询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注意疏通和引导。(三)校园媒体资源利用率低,更新速度缓慢。第2页共4页由于各校园媒体常分属不同机构管理.各媒体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校园传媒运行中媒体问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突出,媒体间缺乏统筹,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缺乏统一安排,影响了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