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能力皆得到发展。”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一、加强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多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得出结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把学生实验中《钠的性质》实验与新授课同步进行,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动手与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过程按“学习目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归纳分析→结论”来进行。实验按下述的五个过程进行:(1)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应的过程中的“浮”、“熔”、“游”、“嘶”、“红”;(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熔点、化学性质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使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而获取化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使学习兴趣不断延伸。其次,多让学生总结实验。因条件、药品用量、试剂加入的顺序、药品的配制、实验操作错误等的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实验的失败,此时,学生如果不能找出原因,就会感到苦恼,将使实验起到反作用,教师一定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在做“银镜反应”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得出的是只见黑色的沉淀,不见银镜的形成的结果。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时,可从下面几方面查找原因:(1)黑色的物质是什么?是否有银生成?(2)反应的温度多少?(3)反应物用量多少?(4)试管是否洗干净?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失败的原因,此时,学生再重新做出成功的实验后,就会特别高兴。通过对失败实验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学到知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更浓,知识掌握就会越牢固。二、明确观察内容,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化学实验现象很复杂,如果只是笼统的要学生看实验,而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性地观察,学生可能将次要的、非本质的现象当成主要的、本质的现象,或是掩盖了某些现象,或是实验现象不易被发现,甚至作出了错误的观察结果。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对一个将要进行的实验,应当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从中设法抓住最主要的观察内容,应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如“气体制备实验”的观察重点是“装置”,“试剂”及“操作”,而“元素性质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条件”和“现象”等等。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如盐类水解教学,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醋酸铵等溶液,要求记录结果。提出问题: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H+也不含OH-,为什么却表现出一定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离子间有什么关系?水的电离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氯化钠与醋酸铵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一样吗?经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自然对实验的目的、意义得到明确,观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