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导学促进自主学习——课题实验论文歇马小学章继平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开山的斧,“疑”是深耕的犁,常常质疑,会使思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发展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师生交流活动,因而对教师的知识面课堂教学组织、应变能力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可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作文章,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一、引导学生读中生疑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进入“愤、悱”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1.预习时有生疑的环节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自学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复杂的智力活动。把生疑作为预习的重要一环有助于预习到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上标记,或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2.课堂上有生疑的时空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在课上就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问,在书上画上问号,小问题画上小问号,大问题画上大问号,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课后有生疑的拓展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并不意味学习内容的终结。学后的生疑是其知识内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及提高。如学习《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后,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内容;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想“我”只听到一种声音的结局等。二、引导学生学中质疑“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相反却是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一个人如果体会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2.引导学生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零星而无价值的问题,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该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一环。(1)指点质疑方向①从课题特点处发问。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从题目入手提了问题。“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