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物评价参考范文高考历史人物评价范文精选1蔡元培蔡元培先生,1868出生于浙江绍兴,字鹤卿,別号孑民,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调查,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根底。1933年,蔡元培建议创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身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杰出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妨碍。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隆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敏,兼容并包,不由于学术争议而排挤,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倡导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根本功能:一是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是效劳,“确实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今后进社会做事”,或者“确实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咨询,一方面效力社会”。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倡导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而而成为中国思想活泼、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根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说明教育独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1.教育要平衡开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别的群性,为本党效劳,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2.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今后,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因而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3.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定会妨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妨碍教育的成效。因而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详细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假设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预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施行“大学区制”的框架根底。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咨询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咨询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诉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主旨,欲求主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定。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咨询者也”。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咨询有浓重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