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陶器看中西文化的早期差异(炊器1)-中国考古论坛/郇翔2010-05-2711:20金岷氏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者义务讲解员,经常流连在史前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物陈列橱窗跟前,感受上古祖先们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并思考祖先们表现和传留在精神层面的文化。后来,笔者有了机会去观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里的古埃及古希腊陶器,也就有了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对比观看与思考。笔者感到,从中西古代陶器的差异,可以推测出中国人为什么会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却是用刀叉吃饭,两种截然不同用餐方式的一些缘由。笔者草成此文,希望就教于各方学者专家,并与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读者交流。1,博物馆里中国与希腊和埃及的古代陶器古埃及古希腊的陶器制作非常精良,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造型精美的古希腊陶杯陶瓶,往往就是今天国际赛事里优胜奖杯的造型渊源。笔者对其它民族的古文化陶器,满怀敬意。然而,古埃及古希腊形形色色的陶器,都只是瓶罐、盆盘、杯盏一类的单纯容器;此外还见到古埃及一只大型的方陶柜;它们都被赋于盛装东西的职能。笔者先后三次参观大都会博物馆,先后在古希腊陶器展区里逶迤地绕着每一个展柜转了三个来回,没有发现类似中国的可以煮饭的炊器,全部都是装盛性器皿。同样,古埃及的陶器也都是装盛东西的容器,没有煮饭的炊器。中国的古陶器,除了装盛东西的容器之外,还有一类十分特出的炊器——用来烧水煮食物的陶釜、陶缽、陶鬲(li)、陶鼎,甚至还有陶甑(zeng)、陶甗(yan)、陶灶。陶器被赞誉为“土与火的文明结晶”。人类很早就使用了泥土资源、土地资源,也很早就学会了用火,然而那些都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简单直接利用。而陶器,则是人类在自己进化历程的早期,用土与火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那是劳动的创造和结晶,是灵感的演进和结晶,是智慧的积累和结晶,是泥土经受火的历炼的文明结晶。人类最初的陶器制品,以用来装盛东西的容器为最多最普遍。这从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遗留下来的陶器里都可以看到。可能,在陶器出现之先,就已经有草编的、树条藤条编的、竹篾编的形形色色的容器,至今汉字里留下了许多草字头、竹子头、木字旁或木字底的容器字。如后文要提到的一种青铜礼器“簋”,这种器物的名字就带竹子头,虽然作为礼器的簋是用青铜铸造出来。陶器时代之前也会有泥土制成的容器。容器,为原始的人类收集和存放生活资料,带来了方便。但是,用植物茎枝叶编织出来的容器,泥土容器,都不能盛水。盛水陶器的出现,无疑极大地方便了古代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因而盛水器被古人格外看重。因此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把能装水的陶杯陶瓶作为对竞赛优胜者的奖励。古代中国的陶器里也有一类专门的汲水器和盛水器。特别由盛水器发展出了一种尖底瓶罐状的“攲器”——这种尖底器不可直立放在地上,而要用绳索穿过吊耳挂起来。当水仅装大半瓶时,这只攲器的整体重心在两只吊耳之下,能保持稳定的直立状态装水;当水灌满时,重心移到了吊耳之上,引发瓶罐倾倒,罐里的水全部流出来——这是中国人“谦受益,满遭损”这句哲理格言的物化形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能见到这种“攲器”;而且在山东曲阜孔夫子的故里,至今还展示有前人流传下来的青铜质攲器。在没有盛水容器,而又已经进入了熟食阶段的先民,显然只能把食物放在火旁/架在火上烘烤熟;或者把植物的茎块、鸟蛋之类放进火塘的热灰里焐烤,汉语里叫做“煨”、“焐”;或者把鱼肉等食物用稀泥糊起来放入火里炙烤。糊稀泥而烤熟食物的方式,汉语里叫“炮”,《汉语大字典》里解释:“把带毛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没有能盛水的容器那种历史年代,先民们吃熟食的加工方式里还没有后世的“煮”,更没有“蒸”。陶器终于被先民们发明创造出来了!陶器,是一种能装盛东西的容器。与其它自然物料做成的容器相比较,陶器能装水而特别有用。陶器还耐火,也不会象植物枝条容器那样容易腐坏。陶器的制造,在泥土处于湿软的状况下,能较容易地塑做成各种形状和不同的大小;加工软泥成形,比加工石头、木头成为一种器具,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从遍地的泥土选择一些出来做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