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生活,就有画不尽的题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记忆中的、梦中的;故事、神话……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搜集学生所熟悉的好题材。现在的学生生活在海岛,有的没去过江边;长在农村,从“红扁豆”棚边走过,也不知它怎么生长的。要让他们去创作这些生活、生产题材,首先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去收集素材。我常常背着数码相机,走乡穿巷,河边的芦苇、绿色的田野、金色的稻穗、野花、野草;小动物、昆虫,连蜘蛛网也不放过,统统进入我的相机,编入电脑。有的素材经过精选、印成照片,供学生参考。如《海边》(图),原型是一群民工在海滩上清洗捉到的海螺、螃蟹的照片(图)。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转换成作品。《开心一刻》(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春游时玩“跳跳床”(图1)后创作的作品之一。我当时插班负责这些玩“跳跳床”的学生,看孩子们玩得多欢,我出于职业习惯,即给学生布置作业:玩时注意观察,回去把它画出来。同时我也拍了些照片用于上课时指导学生及给学生作画参考。再如《红扁豆》,让学生回家观察其叶、花、果实的形象特征,并询问家长,了解其生长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再进行创作指导。无论是乡下的土灶,沟沿的芦苇,还是村舍的篱笆,争食的鸡鸭,甚至尘封的纺车、花轿等等充满古朴农家特色、体现乡村原汁原味风味和情调的景和物,都成了我们的学生手下美轮美奂的版画作品。浏览这些以儿童独特视角挖掘的、生活气息浓厚的、童趣盎然、稚拙相映的美术作品,你从中可以体味出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那种观察生活、探究生活、捕捉生活瞬间、表现生活百态的审视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