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为儿童架起数学思维的阶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实践与思考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徐斐教学思考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曾指出:“为什么在中小学有这么多数学课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这个问题最普遍的回答是:‘它教你思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维的教学。2013年审定的苏教版新教材将原来二年级下册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三年级上册的“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更恰当地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也更利于在数学方法的迁移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发展性,构建阶梯式的数学思维形态。情境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数学教育、改善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数学知识应植根于情境脉络之中,抽象的知识不能脱离具体的背景。所以在学校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基本运用圆环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圆这一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显然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当然这些情境除了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游戏情境之外,更体现为与数学学习的本质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应用情境”等因此,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设计中,努力将情境创设与数学思维有效结合,力求通过情境的引领,为儿童架起数学思维的阶梯。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复习旧知教学实践:谈话:图图家要来客人了,他准备去大采购!他想邀请咱们班的计算小能手跟他一起去,你想去吗?那就展示一下你的计算能力!1.算一算:3×83×35×62×89×74×2提问:在口算这些题时你们都是想的什么?(乘法口诀)比如,看到2×3,就想到——二三得六。2.摆一摆:2×3表示什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学生上黑板摆)谈话:小朋友们不仅乘法算得快,乘法的意义也掌握得很清楚,你们个个都是计算高手!我们现在就跟着图图出发,边采购边帮他出出主意,好吗?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了“跟图图去购物”的生活情境,并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一环节通过“图图”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做好了积极的心理准备。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靠认知主体依自己经验主动建构个人知识的过程,它并非是简单的记忆公式、法则或外显行为的改变。”只有利用学生已有的与学习内容又密切相关的经验才能使学生产生联想、主动建构。表内乘法的计算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石,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探究算理的有力依据,通过复习这两个旧知,就如同引领学生踏上思维阶梯的第一层,向着思维的更高处蓄势待发。二、情境探究,明晰算理(一)整十数乘一位数教学实践:1.出示:2.提问:谁会列出乘法算式?(板书:20×3)3.摆一摆:你能也用小棒摆一摆图图买玉米的情况吗?(学生上黑板摆)4.讨论算理:20×3等于多少,怎么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听!(小组讨论)5.交流方法:①20+20+20=60②2个十乘3得到6个十,是60。③2×3=6,20×3=60板书明确算理:20×3=602个十6个十6.小结:小朋友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算出20×3=60,真会学习!思考: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一开始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一共有多少根玉米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借助直观图,学生较为容易地看出3个20是60,或想到20×3就是20+20+20=60。还有学生想到“因为2×3=6,所以20×3=60”,这应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直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的结果,即前置思维的延续,当然值得肯定。但站在儿童思维的立场,“探究”到这里还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操作层面。只有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才可能发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所以进一步展开小组讨论,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明晰算理:2个十乘3得到6个,是60。这一过程从开始的偏于形式上的类推上升到对算理的真正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又上新台阶。(二)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实践:1.出示:图图还买了箱樱桃,每箱200个。一共有多少个?一共有多少个?2.学生列式。(板书:200×3=600)提问:200×3=600,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00×3=6002个百6个百3.提问:如果买8箱呢?你又是怎么算的呢?4.读一读:2×3=6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