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VIP免费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_第1页
1/2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_第2页
2/2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济源市实验中学郑云霞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史料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史料大致可心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中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即以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想象图、数据图表等。史料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教材中有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为当时一位爱国人士所撰,题于京师城门,讽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庆典的丑恶行径。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中还编辑了大量的壁画、陶俑、石刻、古币、遗址等图片,都能激发学生浓厚学史兴趣,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二、增强历史感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即,“使历史变活”。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讲述史料,看似增加了难度,裨上简化了教材内容。例如,讲述西汉王国问题,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段话仅22个字,但却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把西汉王国“尾大不掉”、分裂割据的情形,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讲述林则徐禁烟,引用他的:“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把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表达出来了。总之,历史教学中引用一句原话、一段原文,能把历史感渲染得浓浓的,使学生感觉到听历史课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悠长。三、提高领悟能力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中学生理解历史、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严惩制改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如讲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可引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的讲话作为史料。克莱武说:“富庶的城市在我们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绽、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磅,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自供”,当然十分无耻,但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殖发主义的残酷,有助于对殖民主义的理解和领悟。又如,讲述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在指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时局图》,该图反映瓜分形势,生动形象,直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作用,弥足珍贵。文字讲述,图片证实,二者结合,学生自然会对“瓜分狂潮”有更深刻的领悟。四、培养探究精神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人,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而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新闻记者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观点,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这些史料是对事件叙述的全部依据吗?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历史思维的发展。例如,有位学生新闻记者湖北去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者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