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高新区孙庄小学刘明凤《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泉,也是数学创新的基础。学习数学必须要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学不好数学,不仅要能解决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解答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往往由于“100米长的小路”和“每隔5米栽一棵”与学生的解题动机产生共鸣。得出100÷5=20的错解。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动手实践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4段,但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即栽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又如:要解答“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这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来分析,要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需要锯几次?从经验中学,从生活中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发现相应的规律,培养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进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挥想象,生成创意。俗话说的好:“在校呆三天,不如到社会上转一圈”,这正强调了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教学更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他们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最终能够由学会变为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襄阳市高新区孙庄小学电话1398635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