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思考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特别党的领导干部不懈努力。当前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一、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首先,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对执政党而言,没有巩固的执政社会基础,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执政地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全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其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已经明确。这就是: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党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又是全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和协调,稳定有序的社会,但不是没有矛盾或彻底消除矛盾的社会。它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要确保人民生活安康,人际关系融洽、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范有效实施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保障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促进第1页共5页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它使一切创造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一切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和谐,是前进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创造中的和谐。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党的坚强领导前提之下。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只有公平,才有机会平等,只有正义,才有上进的动力。进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和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第二,注重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整合。我国各种社会要素正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整合社会阶层关系,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第三、注重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必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三、关注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焦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种问题。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是要在解决这些方方面面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焦点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些焦点问题主要是:第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缩小差距,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因此,要合理调整第2页共5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