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强说愁”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一小郭菲【内容摘要】: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活和智慧的。但是一些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情感等方面一味强调形式化程序化、虚情化,片面追求所谓的个性感悟和体验,结果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关键词】:形式化程序化虚情化为赋新词强说愁善发现善引导善点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正文】:时下,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可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朗读指导形式化、程序化、虚情化十分明显,而且片面追求所谓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一味鼓励学生说,再加上教师频频追问结果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意图”,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最近,襄城区教研室到我校听课,我听了几节语文课。其中一位教师教学《仙人掌》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孩子们找到“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出示第二句话,这句话在前一句话的基础上去掉了“嘿”字,通过对比读,让学生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学生“嘿”了半天,交流了很多“感悟”,耽误了将近十分钟,也没有说出老师要的答案——多了“嘿”字,应该读出赞美仙人掌的情感。学生一个个难为情地坐了下来。这位教师一上课,在学生尚未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就进入了颇有难度的赏读环节,实在是难为学生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猜谜。教师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乎,一遍遍机械地读书,交流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难免会流于形式,甚至说了一些牵强附会、言不达意的空话,或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又如,一位教师讲解《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表现了主人公的奉献精神和严守纪律、不畏牺牲的情怀,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化的东西。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总是千篇一律的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请你任选一个话题,说出感想”,接着就是很长时间的关于感悟的对话。这种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满堂说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的曲解,而且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徒劳而无功。感悟到的东西就一定要说出来吗?说得多就是学得好,就是对文本理解得透彻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读了一句话就要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谈感想,这样把好好的文本撕成一片片、一段段的,势必导致思维断裂,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再说,有些课文中的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是语文特有的性质,如果非要学生说出所以然来,势必影响和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意境美,学生就会陷入为找答案而去读书的形式中。所以阅读课上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经历学语文的过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听了一节《再见了,亲人》,感觉主讲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激情表演小品——《再见了,亲人》,场景中[车站站台前],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一一登台,志愿军深情的表白,感染了在场的每位观众[学生和老师],有个别学生还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小品完毕后,教师做适当的引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就像水库的洪水,要溢出来了,教师只需要打开“闸门”,任其奔腾。整节课,教师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整体美、整体情感,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这种情感油然而生,水到渠成。总之,阅读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课堂上的情感,教师要善引导,善发现,善点评,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要再出现虚读悟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欧庙镇一小郭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