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之句子(一)标点符号(一号多用)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冒号:用来提示下文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4、表示强调,5表节日等数字部分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二)修辞: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三)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分类别举例子等(四)句子的感情色彩: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五)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1)成份残缺。(2)搭配不当。即(3)前后矛盾。(4)重复罗嗦。(5)不合逻辑。(6)词序不对。(7)形容不当。(六)句子训练1、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删除重复的内容。2、对凌乱的词语进行排序,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或者意思不同的几句话。原则:做此类题,注意三个“一”。不能丢一个词语;不能改一个词语;不能加一个词语。3、对句子进行缩句或扩句,并能扩出内容不同的几句话。A、缩句即去掉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保留使句子的意思完整的主要部分。小学里主要学会怎样删“的、地”前面的和“得”后面的成分。B、在扩句练习时最好能对句子的主干部分(三处)都进行扩充,也就是在主语、谓语、宾语三处地方进行扩充,有时还要用不同的内容进行扩充。4、对凌乱的句子进行排序。调整一组错乱排列的句子,既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句子和句子不是随便连在一起的,哪一句在前,哪一句在中间,哪一句在后是有一定顺序的。、调整句子时,在小学里一般可以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时间的先后;先总述后分述;空间的转移;游览的先后顺序等方面综合考虑。大致步骤是:第一步:明确排列要求。第二步:掌握各句内容。第三步:分析排列。比较每句意思,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明确各句的先后顺序,然后用序号依次排列。第四步:阅读检查。最后把调整好的一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认真检查,看看所给的句子是否都用上了,是否通顺,流畅。5、陈述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把字句、被子句、转述句、感叹句的互相转换。(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方法:A、反问成分的变换:如果反问句中有否定词(不、没、无、未……),在改成陈述句时要去掉否定词,如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