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包括名词解释10个、简答题3个、论述题1个1、平曲线:通常由圆曲线以及两端缓和曲线组成,当圆曲线半径足够大时可以使直线与圆曲线直接衔接(相切);当设计车速较高、圆曲线半径较小时,直线与圆曲线之间以及圆曲线之间要插设缓和曲线。P49的公式2、超高:超高设置:如果因为地形、地物的原因,道路实际允许的最大转弯半径小于上述不设超高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时,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就要减速,否则就会产生过大的横向力,为了减少横向力,就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侧同向的单向横坡,即称为超高横坡度i超(%)3、加宽:加宽设置: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车道加宽一般仅限于快速交通干道、山城道路、郊区道路以及立交的匝道。4、缓和曲线:在城市道路上,尤其是城市快速路上,经常存在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这些衔接往往对道路平面线性设计有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设置缓和曲线。其目的是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车辆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和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骤增,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并可作为缓和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从而使汽车从直线段安全,迅速地驶入小半径弯道。5、复曲线:不同半径的两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6、锯齿形街沟:当道路纵坡小于0.3%时,为利于路面雨水的排除,将位于街沟附近的路面横坡在一定宽度内变化,提高街沟的纵坡,使其大于0.3%~0.5%,从而形成锯齿形边沟。可以画图来表示P76图4-2-2锯齿形街沟示意图7、合成纵坡:为了保证汽车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上安全而不降速行驶,必须使该处道路设计纵坡比直线段上所容许的最大纵坡有所减少,使得道路弯道超高的坡度与道路纵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即合成坡度在规定范围内。最大纵坡:(1)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力要求:一般情况下,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多不超过8%。(2)考虑非机动车行驶的要求:适合自行车骑行的道路坡度宜为2.5%以下,适合平板三轮车宜为2%以及以下,一般平原城市道路的纵坡应尽可能控制在2.5%以下,城市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若坡度大于4%,车速太快,即只宜用短陡坡,并且宜在坡道末端加一小段小于1%的缓坡段,以缓和车速。(3)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4)考虑沿街建筑物的布置与地下管道敷设要求。P73表4-2-1城市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限制值最小纵坡:一般希望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P75表4-2-6不同类型路面最小纵坡限制值8、竖曲线:在线路纵断面上,以变坡点为交点,连接两相邻坡段的曲线称为竖曲线竖曲线有凸形和凹形两种。道路纵断面线形常采用直线(又叫直坡段)、竖曲线两种线形,二者是纵断面线形的基本要素。竖曲线常采用圆曲线,可以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被称为变坡点。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竖曲线技术指标主要有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凸形的竖曲线的视距条件较差,应选择适当的半径以保证安全行车的需要。凹形的竖曲线,视距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在离心力作用下汽车要产生增重,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半径来控制离心力不要过大,以保证行车的平顺和舒适。9、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路肩分为硬路肩和保护性路肩。硬路肩指的是与车行道相邻并铺以具有一定强度路面结构的路肩部分(包括路缘带)。“硬路肩”是高速公路右边用黄线划出的一根车道,主要作用是让故障车临时停靠,以及紧急情况时,方便急救车辆通行。10、展线:指的是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致达路线终点。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11、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