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五保供养交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大力兴建敬老院,实现“五保户”集中供养当作一项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作为在农村全面实施民生工程的突破口,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全面提高。一、敬老院建设及五保供养基本情况**市现有农村五保对象6548人。20XX年以前,全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仅为15.7%。20XX年下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选择在全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XX县区作为试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的途径和办法。王增力书记亲自主抓了试点工作。采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办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投入资金1100万元,新建、改建了9所敬老院,使该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7.6%一跃提高到50.7%,并探索出了“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布局,财政列专项资金,实行区域化建院,推进分片式供养”的敬老院建设新路子。20XX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在全市推广XX县区的做法,全年投资1.5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43所,基础设施建设齐全,能有效满足供养对象的多种生活需求,建筑总面积达9.43万平米,设床位4744张。截至今年5月底,已入住五保对象404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2%,到今年底将达到70%。五保供养工作一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二、主要做法我们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会议动员、科学规划、多元投入、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检查督导等措施,确保了敬老院建设协调发展。(一)深入动员,统一认识,积极构建民心工程为将敬老院建设工作抓细、抓实,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第1页共4页2月,在XX县区召开了“**市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现场会”,市四套班子“一把手”,县(市、区)委书记、主管副县(市、区)长,市、县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全面总结和推广了XX县区敬老院建设试点的成功经验,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及《**市农村社会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纲要》等文件,安排部署了敬老院建设工作任务,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标志着“五保户”集中供养工程全面启动。(二)摸清底数,制定标准,认真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学习条例,摸清底数。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后,市委、市政府立即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的通知》,组织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新《条例》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由各级民政部门对全市90个乡镇、3222个自然村进行了逐村逐户的“拉网式”摸排,切实摸清掌握了全市五保对象的底数。二是审查核实,建档备案。摸排结束后,我们责XX县区(市、区)政府及乡镇有关部门对各自辖区内的五保对象底数进行了全面审核。同时,由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规定印制下发了样式规范统一的“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全市所有五保对象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统一建档备案。三是制定标准,落实预算。明确供养标准,是编制五保供养政府财政预算的前提。我们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我市20XX年农民平均2372元的生活消费支出参数,科学确定了我市五保户供养标准。其中,集中供养标准最低为每人每年2000元,最高为每人每年5500元;分散供养标准最低为每人每年1200元,最高为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积极落实财政预算,为五保户供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抓好督导落实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确定工程选址。经过实地调研,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廊政〔20XX〕13号)及《**市农村社会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纲要》。明确了“新建、扩建和改建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县(市、区)和乡镇区域型中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第2页共4页构”的工作思路和“服务机构逐年增量,集中供养比率稳步提高,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敬老院长效发展机制。同时,督导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按照“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