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55集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四面,倒數第六行,從小註第六段看起。【讀經,當至誠恭敬讀,悠游涵詠讀。其中緊要之句,須時時存養於心中,令與自心冥合為一,此最妙之觀門也。尤須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懺悔,禮敬三寶,請求加被。消除夙障,開啟正見。】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們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這種感觸。究竟什麼地方不得法?什麼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曉得,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裡修學,這一段正好幫我們解決了問題,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過去善導大師教導人,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個地方教我們讀經,讀經要至誠恭敬,就是要用真誠的心。因為佛的經典、佛的言語,都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如果用分別妄想與佛經就不相應,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誠心來接受,就起感應道交,道理在此地。悠游涵詠,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輕鬆、非常活潑,沒有一絲毫壓力。經文裡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實在講這是因人而異,因我們自己程度而異。有些句子我們現前感覺到很重要,有些覺得不重要;過個兩、三年之後,我們覺得那個不重要的變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變成不重要,這什麼道理?境界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緊要的?就是現在,現在你覺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雖然佛有很精闢的開導,我們聽不懂、看不懂,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們現在講也不重要了。正如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讀初中一年級,一年級課本對我們最重要,大學的教科書對我們不重要,我們可以不要去理會它,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最緊要的?現在自己念了有感受,覺得很有用處,能夠幫助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非常重要。這樣重要的開示要常常記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們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誨能夠合而為一,念念當中不離開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的教訓。特別是本經佛教給我們,不住六塵生心,經文裡面講了很多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些句子要常常記在心上,我們面對外面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立刻就想到佛這句教訓,我們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執著就放下了,這就是最妙的觀門。不但是觀,觀是明瞭,了解事實真相;要以行持來幫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放下,用行來幫助觀。觀是屬於解,透徹的理解,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功夫一定就進步。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規蹈矩,要循序漸進,這個地方持戒是廣義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這些戒條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戒就是佛的教誡。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應該明瞭,都應該遵守,都應該奉行這叫持戒。修福就決定不背因果;但是什麼是福要能夠辨別清楚,需要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對於什麼是福,往往看錯,他也修錯了。我們中國的文字,福跟禍害的禍差不多,要不仔細看,把禍當作福,這兩個字寫法很接近。這就是說明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搞顛倒了,那就大錯了。精勤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個小冊子給我看,這個小冊子是《金山活佛神異錄》,樂觀法師寫的。樂觀法師跟我也有一段因緣,我們也很熟悉,老法師也過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見過幾次面,在一塊曾經住過兩三個月,對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這個人是無拘無束,從外表看很像濟公活佛,他什麼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佛法相應。我看了很歡喜,過去聽說有金山活佛這個人,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個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請居士林把它翻印兩千本,印好之後跟諸位同修們結緣,你們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從懺悔門去修起。懺悔範圍非常深廣,可以包盡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懺悔最要緊的就是改往修來,我們講改過自新,這是真實的功夫。一個人如果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那就是覺悟。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悟的人,知道自己有過失就真正覺悟了。今天一天沒過失,那你沒有覺悟,你決定沒有覺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