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周-清明,追忆民俗参考发言稿教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昨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关于它的由来,有如此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本人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策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不断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本人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确实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即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身去请。但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因此,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本人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觉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其中有如此一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周围,作为鞭策本人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如今,清明这一天成了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从未经历过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艰辛岁月;从未经受过亲人离散的战乱之苦;也不曾小小年纪就为生计四处奔波。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洒满了温暖的阳光,拥有温馨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花园般的校园,宽阔亮堂的教室,还有那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教师……“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送去我们的无限哀思。清明节已经离去,但是,那一分为中华奋斗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焕发昂扬的斗志,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美妙而刻苦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