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海口市琼山中学张运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坚定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创论(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教学重点、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4、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师:面对着绚丽多彩的世界,人类除了赞叹地球母亲的伟大,惊叹种种自然界中的杰作外,还会想到:这样的一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引发人类的哲学思考。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知识贫乏,面对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人们束手无策,无法抗拒,也无法用科学去解释,为了摆脱恐慌,得到身心的安宁,他们凭借想象力,将各种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某个人格化的神在控制着世界,风有风神,雷有雷神等。对任何自然现象、自然之迷都通过神来解释,各个民族、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神开创宇宙、缔造生灵的创世说。例如:上帝创世说,中国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多媒体显示:地球的起源)结论:上帝创始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哲学讲的世界包括三个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意识)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己的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P29探究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由某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物质构成:优点:从物质世界的本身出发去解释它的本质和变化,为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缺点:自发的、猜测的,缺乏科学的论证。B、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构成了世界万物,其不可分割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属性.优点: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缺点:缺乏辨证思维,把人类某一时期的认识绝对化,混淆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意义: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但与朴素唯物主义相同,对物质缺乏辩证的哲学概括,仍把具体物质结构——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话中我们概括出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