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一、轮作与土壤条件花生不耐连作。重至茬花生表现棵小叶黄早落路叶、病虫多、果少果小。合理轮作,特别是水早轮作对防治花生枯萎病(包括青枯病、冠腐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荚,良好的花生田应耕作层深厚、结荚层疏松、肥力较高等基本条件。据测定:耕作层厚度一般为30cm,上部结荚层厚度一般为10cm的松软土层,有利果针入土结荚。高产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656%,含氮量平均为0.05%,含磷量平均为0.127%,代谢性钙平均为0.226%。二、品种选用与种子准备(一)选用良种近年来全国各地培育了许多花生新品种。大花生品种有:中花4号,鲁花8、9、10号,徐花五号,赣花5号,冀花2号和豫花10号。这些品种特点是,植株比原有品种矮小,分枝较少,更适于密植;果型大,果皮薄,果形端正,商品性更强。全生育期一般130-140天,比原有的中熟品种缩短5-15天。新培育的鲁花14、15号,生育期只有125天。(二)种子准备1.翻秋留种(秋植留种)南方春秋两熟化省区,春花生采用上年秋植花生种子作种,称为翻秋留种。试验研究和农民经验都证明翻秋留种的种子贮藏时间短,不易酸败霉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播后在低温阴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出苗率。一般出苗率在90%以上,比春花生苗的种子高30%左右,有时甚至高达50%以上,产量一般可增产20%左右。2.播前晒种,适时剥壳播种前带壳晒种l—2d,最好在土晒场上晒,以免高温损伤种子。在剥壳前应进行发芽试验,以测定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应在播种前l—2d剥壳,随剥随播,避免过早剥壳使种子吸水受潮、病菌感染或机械损伤。剥壳后应把杂种、秕粒、小粒、破种粒、感染病虫害和有霉变特征的种子拣出,特别要拣出种皮有局部脱落或子叶轻度受损伤的种子。3.药剂拌种播种时,用0.3%的多菌灵WP和0.5%的乙蒜素EC等杀菌剂拌种,可以防止或减轻病害;用2%—3%的佳盛微囊悬浮剂拌种,对防治地下害虫和鸟兽危害有良好效果;用根瘤菌剂和钼肥拌种能加速根瘤形成,增强花生的固氮作用。4.催芽花生催芽是确保全苗的一项有效措施。催芽的方法很多。目前各地推广的方法有土炕催芽、沙床催芽和室内催芽三种。可根据花生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灵活掌握。机播不催芽。浸种催芽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必须分级选种、浸种,才能使种子吸水均匀,发芽整齐。二是种子刚浸入温水内,种皮呈皱皮时,不要翻动,以免掉皮。三是催芽不要过长,以刚“露白”为宜。四是催芽后遇雨不能播种时,应将种子摊在阴凉处,抑制芽的生长。三、整地与作畦花生是深根作物,适当加深耕作层,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最好在冬秋耕的基础上,早顶凌耙地,以利蓄水保墒,提高地温。耕翻深度一般冬耕26—33cm,春耕14—17cm为宜。此外还应注意平整、疏松、细碎、湿润。采用窄畦、高畦是确保花生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水田花生畦宽一般在132—165cm(含畦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可缩至118.8—132cm。畦高16.5—26.4cm。畦沟以33—39.6cm为宜。窄畦高畦有利排水,提高发芽率。旱坡地,宜采用畦宽198—264cm,畦高13.2—16.5cm的规格。采用垄作也有利于排灌、田间管理、提高土温及通风透光。地膜覆盖栽培的,按膜的宽度作畦,若膜宽80cm,则畦宽亦应为80cm,其中畦沟为30—33cm,畦面宽47—50cm。应在起畦后趁墒进行覆膜,务必使膜紧贴畦面,并用泥土将膜四周压紧。四、适时播种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变化规律来确定适宜的播期。一般珍珠豆型小花生只要播种层地温稳定在12°C以上即可播种。普通型晚熟大花生在播种层地温稳定在15C以上时才能播种。覆膜栽培可提高土温,比露栽花生全生育期的总活动积温增加195.3—C。因此,播种期因比当地露栽的提早10天左右。一般可以开始播种时间是:南方大部分地区3月中下旬。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早播,对充分利用有效积温条件提高成果率,具有重要意义。春花生应掌握当地达到上述温度标准时为适宜播种期。秋花生主要考虑后期低温干旱时对荚果成熟的不利影响,应尽量使秋花生在18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成熟,以利荚果充实饱满。华中地区春花生在清明至谷雨之间播种,麦套花生在谷雨至立夏之间播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