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肠道菌群怎样影响代谢和身体成分摘要: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惊人的增加和肥胖患病率不仅可能被解释为营养习惯,或减少了能源开支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和它惊人的普及速度很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营养习惯也不仅仅是因为人体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进而达到对能量消耗的减少。除上述原因以外,最新研究着重指出,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内环境因素,通过饮食来增加能量合成,并规范周边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人的体重。肥胖与肠道菌群组成的巨大变化以及菌群的代谢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推动这个双向关系的病理和生理过程还没有被完全鉴定出来。本文总结了以下几者之间的关系:肠道菌群的组成、从饮食中对能量的提取、参与调节能源平衡的胃肠激素的合成、丁酸的合成以及脂肪存储的调控。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胰岛素抵抗、肥胖、研究、2-型糖尿病。简介: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双双流行使医学界对人体在各方面的代谢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错综复杂的机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迄今为止,许多机械性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对各种人体器官和细胞系统关系的生物研究领域。相反,遗传学家更致力于人类的基因组,从而试图找到并解决2-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危险因素。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指向了第三个罪魁祸首: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和它们的细菌基因组(也称微生物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当做是各种疾病的重要的治病因素,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诸如发炎性肠道疾病所导致的肥胖。事后看来,这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因为在自然界中这种共生关系无处不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详细说明,肠道菌群是如何导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人体的肠道菌群:迄今为止,我们对人类肠道菌群的认识一直被技术问题所限制。尽管占很大一部分主导地位的肠道菌群还不能被我们所熟知,以16S核糖体RNA为基因基础的方式的发展仍然促进了细菌的鉴定和分类的进步。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菌群占主导地位也占绝大部分。整体而言,微生物组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多倍。因此,肠道菌群可被视为一个'exteriorised器官的代谢,这种代谢有助于整体代谢,同时也有助于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和能源。这个至少由十的十四次幂个微生物组成的群体是以厌氧微生物为主的,同时由500到1000个不同的物种组成。菌群分为三类,厚壁菌门(革兰氏阳性),杆菌门(革兰阴性)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三者同时主宰着成年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是最大的细菌门,并包含超过200个属,包括乳酸菌,支原体,芽孢杆菌和梭菌。杆菌门(约20属含)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也属于肠道内的主导菌群,但是后者经常被RNA序列所忽略,只能通过原位杂交(荧光检测)才能测得。胎儿在子宫是不育的,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肠道由不育状态发展到几乎和成年人一样的拥有密集且混合的微生物的状态。随着出生后迅速成长,细菌从母体和周边环境植入到婴儿的肠道内。在此之后,接种的微生物迅速变化且主要受饮食的影响。4岁时,宿主肠道内的菌群已完全成熟。微生物的最终组成受宿主基因型、接种过程、宿主生理特征和内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整个遗传如多项研究过程所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个体同时对核心微生物的组成也有影响。例如,分居的同卵双胞胎的微生物,比无亲缘关系的同类微生物,相似程度要高很多。相反,环境因素似乎不是很重要,因为亲本在微生物群落里与其它个体相比并没有更大或者更显著的相似性,除非这对亲本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并且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微生物对婴儿饮食结构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中双歧杆菌的含量相对于母乳喂养较低,但在其他的报告中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成人体内微生物的转变,很可能是由内界和外界多方面因素共同触发的。转变后,成人体内的微生物,肠道菌群仍然是比较稳定的,直到第七十年左右才开始在中心水平上下有所波动。在生活中,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可以由抗生素来进行调控。短期单剂量的抗生素治疗可以对肠道菌群产生长达四周的影响,之后又逐渐恢复到起始的组成。总之,每个人都有属于他或者她个人的且特异性强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