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再别康桥》教学案例范本我说,同学们,这里要讲一点文学史了。中国的诗歌,不是诗就是词或者是小曲什么的,一般比较短小,长的也有,但不是很多。格式比较固定,写起来入场就行了。但到了近代,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人的诗歌,写起了所谓的新诗了,常常写得很长很长。有学生笑。先是晚清人在诗歌用新词,后来到了五四前后,终于有“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先生,也就是我们安徽绩溪人,出来写新诗了,他写了一个诗歌集子叫《尝试集》,其中的诗歌当然佳作不多,但具有开创意义。他主要是将散文的句子,用我的朋友干国祥的话来说叫“锯”下来,一截一截的,但在当时却有了别样的新鲜。后来,就像今天一样,青年人总是喜欢新的样式的,所以青年人学写新诗的便多起来了,赶了时髦了。学生笑。我继续说,我对现代诗歌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凭大体的印象,哪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有关的书读读,估计你们没有这个兴趣。又笑。我说,在胡适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流派,什么创造社啊,新月派啊,湖畔诗人啊,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百花绽放,好不火热呢。仅仅就诗歌形式的发展来说,我们前面所学的戴望舒功劳不小,将现代诗歌做得很精致,他创作的诗歌有了中国古典诗的“魂”,或者说是“神韵”了。在此之前,要提到的两位,一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多情的种子徐志摩,另一位与他同气的我们都知道的斗士闻一多先生,他们在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上做了很多事情。好了。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说,我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略)学生有些兴奋,我说你们读吧。于是很有些学生很忘情地读。有摇头晃脑的,有比画着手势的。课堂应该有声音,我也颇有些受其感染了。显然这几节课的引带没有白费。略而沉思之后,我说,读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要交头接耳,唾2/6沫横溅,方是境界。学生笑。我说,声音大一点,谈谈对这首诗初读之后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谈谈你对诗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的喜好与理解,开始吧。于是学生交流。上次来随堂听课的老师说,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说,课堂其实就应该是一个场,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你心中实实在在地有“人”在。闲话休提,看看学生交流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进入文本。我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读了这首诗歌后的感受?没有人应声,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应声。想找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但还是忍了。我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孩子不说,硬要说点什么。当然,在教师的点名下,学生一般是会说点什么的,但又能够说出什么呢。天知道。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课堂上的某种需要吗?我说,大家看看诗歌的注脚的地方。大家看,有了一点兴趣。我说,诗歌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在“中国海”。我问,“中国海”在什么地方啊?学生说不知道。我说,所谓“中国海”者,是说航船到了中国的海域,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草图,然后说,中国的海域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家看看,船从哪里到中国海的?有学生说可能从南边吧。我说是的,大体上都走这一路。从英国出发,可以有两条路,一条往南经过好望角,到印度洋,再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进到中国的南海,另一条是⋯⋯学生说从地中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印度洋,然后是相同的路径到中国南海。我说,大家看看从英国出发经过那么大的一个弯子,再折回中国海,甚至开要到中国本土的时候,“才”写了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这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路途挺遥远的。我说是这样的,从此离开英国的时候是可以写的,为什么要等到开到自己的本土的时候才写呢?有学生说,“我瞎说啊,可能是快到自己的国家的时候,才想起来的吧”。我说,高中学生了,不能用“瞎说”这样的字眼,换成“我以为”,或者“我认为”怎么样?她说好。我说你坐下。然后我再问了一遍,有学生说,可能是到了中国海,有了很多的感触吧。我说究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触呢?他说,具体我也不知道,感觉当时中国挺黑暗的。我说,“你所讲的有道理”,那为什么感到中国黑暗了,就写出这首诗歌呢?学生说不知道。我让他坐下,然后对全体学生说,我们换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