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读中医调理月经周期的理论和方法031413124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特色)1班刘智慧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1次,经常不变,信而有期,故又称为月讯、月信或月水。月经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生理发育的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生殖生理功能的初步成熟,具备了孕育的基本条件。从初潮到绝经,除妊娠期、哺乳期外,月经都是有规律地按时来潮。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在21~35天也属正常范围。此外,月经经常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者“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年”;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女性月经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生化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其中,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行经、养胎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道路,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基本物质,因此,妇女月经的生理特点,与脏腑、经络、气血、天癸、胞宫的有密切的联系。月经的产生是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肾气充盛,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肾气盛,则先天之精能化生天癸,并能使天癸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逐渐成熟,通过天癸的作用,产生月经;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是促进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天癸通达于任脉,任脉所司之精、血旺盛,而冲脉承受各经之精血,血多而旺盛,冲任二脉精血充盛,血海能按时盈满,血溢胞宫,月事按时而下,则月经来潮。因此,月经是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血溢胞宫而形成。此外,脏腑、气血、督带脉等也参与了月经的产生。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一升一降,一阴一阳化生水谷精微,其清者上注心肺,经脾化为气与血,故称脾为生化气血之源,月经之本;心主血脉,统摄诸经之血,心气有余,化生血液,运行全身,冲任脉满,下注胞宫化为月经;肝主藏血,又主疏泄,肝气2有余,冲任脉盛,下达胞宫化为月经;肺主肃降而朝百脉,肺气有余,输布水谷精微,如雾露之溉,下达胞宫化为月经。我们都知道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调节,同时气又要靠血的营养,输注和蓄存于冲任。因此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上,气血是最基本的物质。冲与任二脉的通盛,是产生月经和孕育的主要条件。但月经和孕育与督、带两脉的关系亦十分密切。督脉行身后,主一身之阳,其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身后而上经颠顶、额部,至唇内与任脉会于龈交穴,其分支络肾、贯心。任、督两脉,一阴一阳,循环往复,以维持调节全身的阴阳脉气的平衡,从而保持月经正常和孕育之能。带脉起于季肋,似束带状,匝腰一周,以约束诸经和冲、任、督三脉,从而维持妇女月经和孕育之常。健康女子到十四岁左右,天癸成熟之时,月经开始来潮。月经初潮后,月经周期往往不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形成规律的月经。妇女月经一般正常规律是30天左右,如不足30日,提前一周以上者,为月经赶前或超前,如只提前3、5天而又无所痛者,不属病。妇女月经错后一周以上者,为月经错后。同样的,如退后3、5日有无其他所苦,此不属病论。除上述两种,妇女月经时赶前,时错后,先后无定期为月经愆期。月经赶前,有因平素体阴虚内热,虚热灼伤血海而致月经先期者;有因平素性躁多怒,肝郁化火,或偏嗜辛辣,体内多热,迫血妄行而致月经先期者;还有因脾虚中气下陷,统摄失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其中冲任不固是发病的主要机制,而引起冲任不固的原因又有气虚、血热之不同,治疗多以清热和补虚为基本大法。但清热不宜用大苦大寒,以防寒凝血滞;补虚须佐理气之品,以免骤补滞气。1、气虚不摄: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致使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下。经来量少,色淡质稀,身疲体倦,心悸气短,小腹空坠,食少便滞。舌淡白,脉虚弱无力。治宜益气摄血调经,首选方药为归脾汤(《校注妇3人良方》)。2、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热邪伏于冲任,迫血先期而下。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心胸烦闷,面红唇干,口渴喜冷饮,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