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和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北京四中赵利剑【重点难点】1、俄国十月革命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3、苏联的工业化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提供物质前提。②俄国的落后及矛盾的尖锐,使俄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且易爆发革命。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暴露沙俄的弱点。经济遭受致命打击,战场形势恶化,国内矛盾进一步尖锐,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④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随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⑤“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⑥“七月流血事件”原因:俄军在前线的惨败过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要求政权归苏维埃,遭临时政府镇压。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说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①时间:1917年11月6-7日②结果: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当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拥有行政、司法、立法权。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内反革命叛乱,国外有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经济濒临崩溃。②目的:巩固政权,赢得战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③措施: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④评价:使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但损害农民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不能长期推行。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加剧,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严重威胁苏俄政权基础。②内容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③评价该政策的实施表明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以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该政策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3.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三、苏联的工业化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1.斯大林体制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因此工业化的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2.经济建设成就这一模式使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3.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