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3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初步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l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导入: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留意的三个地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思念。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二.整体把握课文(一)朗读课文.(二)检测预习:注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喃(nán)释义: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完毕。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余拿一小舟:撑,划。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模样。冰花一片弥漫。上下一白:全白。(比拟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咨询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推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莫说相公痴:痴迷。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处理。(三)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神韵。(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请学生用本人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明确:(展示板书)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三.品读赏析(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么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么样的一种境地?)——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点看出来?但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明白。)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么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舟子不明白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明白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明白。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如此写的意图?“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金陵人”,金陵,确实是如今的南京。明白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表达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如何样的雪景?找出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