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内容预览:二七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的】1、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5、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根底知识。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妙,体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征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2、背景材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挤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有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满。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有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有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功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能够抒情,比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能够写景,比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能够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能够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能够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构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规划、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确实是。(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确实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说明本人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此文正是如此。3、标题讲解《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谈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2、注音写字: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4、写出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7、作者详细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8、结尾一句有什么弦外之音?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精读精练】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本文的主题句是。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3、填空:“顶峰入云,清流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