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心组团隧道上浮事故分析与处理童景盛(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佛山市中心组团隧道上浮事故的分析计算、处理与解决,说明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设计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细节都不容忽视,并希望在今后类似工程中引以为戒。关键词:隧道上浮处理措施FoshandowntowncentergroupFloatingtunnelaccidentprocessingandsummaryTongJingSHeng(CSCECAECOMCONSULTANTSCO.,LTD,Lanzhou,Gansu730000)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theFoshantowncentergroupFloatingtunnelaccident'sanalysiscomputation,processingandthesolution,showedthattheprojectqualityisenterprise'slife,thedesignersshouldbringtotheenoughattention,anydetailisnotallowtoneglect,andhopedthatwilltakewarninginthenextsimilarproject.KeyWords:Floatingtunnelprocessingmeasure1、前言佛山市中心组团A1标段隧道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东平河南岸,与佛山市禅城区隔河相望。区域地貌为珠江三角洲冲淤积平原,地形平坦,河涌密布,沟渠纵横,基底土层为粉细砂层,透水性强,地下水丰富。该工程设计标准为城市I级主干道,双向六车道。其中下穿式隧道及引道长590m。隧道采用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引道钢筋混凝土U形槽结构,工程平面如下:U形墙终点框架终点U形墙起点(框架起点)AK0+997.000(U形墙起点)AK1+302.000AK1+440.000河大桥东平设计设计范围距交叉点70m新城西一路2006年4月~5月,近一个月的大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涨,同时东平河水位也急剧暴涨,加上新城区河道、地下管网、排水泵站没有最终形成有效的排水,导致整个新城组团区形成一片涝地。由于隧道地势最低,区内地表、地下水均汇集于此,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当时隧道的主体工程施工已完成,路面铺装层尚未施工。在连续暴雨情况下,U形槽部分节段出现上浮现象。根据现场实测资料,东西两侧U形槽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上浮量2~29.5cm。由于各节段上浮量不一致,个别节段侧墙间接缝被拉开,个别被挤紧,挤紧处侧墙顶局部混凝土有压碎现象。2、隧道上浮原因分析1隧道上浮事故发生后,通过我公司现场勘查和底板钻孔取样,经初步分析确定为连续暴雨和施工场地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过高而造成。根据U形段上浮的情况,为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紧急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继续上浮:1)、堆压:U形槽段通过计算,要防止进一步上浮,计算的各节段最小填沙厚度中最大者为49cm,实施填沙厚度为50cm。2)、注水:框架段通过计算,采用注水加大结构重量。根据计算的结构抗浮需要最小注水深度为68cm,实际注水深度按100~150cm进行。上述紧急措施采取后,从现场实测数据看,U形槽段上浮得到有效控制,并呈逐步回落之势。通过U形槽段压砂紧急处理措施后,隧道上浮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步呈回落之势。为了得到结构后期下降复位和加固措施的有效方法,确保施工质量,必须更准确的了解结构上浮的原因。同时在此期间对上浮段进行适当超载压重,继续观测结构复位情况。为此,通过结构计算分析和当时现场实际情况分析,隧道上浮原因如下:1)最近持续近一个月的大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涨。2)通道两侧实际填土高程远大于设计高程,尤其在框架段,大面积的填土,其顶面高程达7米左右,使受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位升高。3)通道附近的填土层地表排水系统尚未形成,雨水在地表成漫流状态,两侧高填土处雨水顺坡而下,直接排向通道附近,使地表水大量渗入地下。上述情况导致地下水位比设计采用的地下水位大大升高,从而致使节段上浮。从框架段侧面地面探坑现场实测到的地下最高水位为5.15m,证实了这一点。另外,路面铺装层尚未施工,也是抗浮安全系数降低的原因之一。3、隧道复位处理措施根据上述原因分析,在永久性抗浮处治方案实施之前,需使上浮部分结构下降复位。下降复位考虑采用压重法并辅以侧面清土或降水方法。压重法是在前述防止上浮压重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重量以克服侧面土摩阻力使结构缓慢下降复位。根据计算,使结构复位的各节段最小填沙厚度为0~88cm(理论值)。填沙时,采取适当超填、分块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