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8落日的幻觉教学目的A、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根据。B、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挑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才能。C、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神奇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擅长观察,探究四周自然现象的才能。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才能。2、理解掌握说明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如此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如何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漂亮梦幻的夕阳。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2、课文标题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明确。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漂亮、神奇而诱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展描写。一是太阳好似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奇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诱人的紫光。2、第4——7段是怎么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由于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外表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漂亮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特别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事实上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确实变大了。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缘故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奇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外表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诱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似变大了未说明缘故(事实上没有变大)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如此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如此的顺序介绍的,如此行文的缘故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因此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4、再读课文4--7段,考虑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因此,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精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宏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作比拟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宏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宏大形状。5、朗读课文第1——3段,考虑答复以下咨询题: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注重欣赏日落写起,援用两句古诗文揣测人们的心理,援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兴趣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如此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第3段在全文构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