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目的:掌握金属在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要求:1、掌握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了解冷变形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掌握回复和再结晶的概念及其应用;3、明确金属冷加工和热加工的区别。重点: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回复和再结晶的概念及其应用。§5-1金属的塑性变形、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1、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只能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2、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在晶体原子最密排面上沿最密排方向进行;3、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伴随着晶体的转动;4、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的实质是位错的运动。2强度越咼:晶界总面积增加,周围不冋取冋的'J晶粒数越多,塑性变形抗力越大;晶粒越细,塑性、韧性越好:晶粒越细,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越多,变形量分散到更多晶粒中进行,产生较均匀的变形,不致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引发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断裂前可发生较大塑性变形量。工业上,常用压力加工、热处理方法细化晶粒,提咼性能。2、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多晶体金属中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不同,所受分切应一力不同,塑性变形在不同晶-粒中逐批进行,是个不均匀一过程。软位向:晶格位向与外力处于或接近45°角的晶粒所受分切应力最大,首先发生塑性变形。硬位向:晶格位向与外力处于或接近平行或垂直的晶粒所受分切应力最小,难以进行塑性变形。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是一批一批晶粒逐步发生,由少数晶粒发生塑性变形逐渐趋于大量晶粒发生塑性变形,由不均匀变形逐渐趋于较均匀变形。§5-2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塑性变形对组织的影响1、晶粒形状发生变化:沿变形方向被拉长,形成纤维组织;2、晶粒内产生亚结构: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大,形成亚晶;3、产生形变织构:塑性变形伴随着晶粒转动,当变形量超过一定值后,原先任意取向的晶粒经转动而趋于一致一一择优取向一一形成织构。二、塑性变形对性能的影响1、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力口,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加工硬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硬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不能以相变热处理提高强度的单相合金,如Cu、Al合金及不锈钢。中间退火(再结晶退火)可以消除加工硬化,恢复塑性变形能力。2、各向异性:形成纤维组织,沿纤维组织纵向的性能优于横向性能。3、物理化学性能的变化:电阻增大,耐蚀性下降。4、产生残余应力§5-3回复与再结晶•、形变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按加热温度不同,分为三个阶段:1、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因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的迁移而引起的呆些晶粒内部的变化过程称为回复。由于加热温度低,金属原子的活动能力低,晶粒大小和组织形态、形状无变化,因而机械性能变化不大。但点缺陷、位错发生迁移,导致缺陷减少,从而减少了晶格畸变。残余应力下降,物理化学性能恢复。应用:用于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保留加工硬化,改善某些物理性能去应力退火。如深冲黄铜弹壳经260°C回复后,可以消除内应力和防止应力腐蚀;冷卷钢丝弹簧经250~300C回复后,可以消除内应力,定型,且获得较高的弹性极限。2、再结晶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温度较高时,通过新晶核的形成和长大,由畸变晶粒变为等轴晶粒的过程称为再结晶。由于加热温度较高,金属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先在畸变较严重的区域形成无畸变的晶核,然后向畸变的基体长大,直至彼此相遇为止,彻底改变了变形组织,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强度、硬度显著下降,塑性、韧性提高。加工硬化消除。再结晶过程没有晶格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仅仅是晶体缺陷的运动和消除,不是相变过程,仅是组回复闻结晶晶粒长舉加热温度—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织的变化过程。应用:1)中间退火:压力加工过程中,消除加工硬化,恢复塑性变形能力,以便继续进行压力加工。2)冷塑性变形后改善组织3)对不能进行相变热处理的金属材料,利用变形+再结晶过程提高机械性能:控制变形量和再结晶条件,调整再结晶晶粒的大小。3、晶粒长大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