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心态决定人生成败参考讲话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象钱币,一正一反,该如何看这一正一反,确实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本人的办法。好的心态可使人欢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你认为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这一念即是心态。心态决定特别多方面,事情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下面我讲几个案例。前些年,中国科大青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青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青年班的“第一人”。他特别聪明伶俐,又特别听话,中国人心中一个完满儿童的种种要素,他都具备了。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场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奇妙青年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但是今天,宁铂却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明白他是这所学校里的一个教师。2004年元旦,当记者再去寻找宁铂的足迹时,他已经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事实上,大学毕业之后,宁铂在内内心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是他一再放弃本人的希望。第一次是在报名之后,他放弃了;第二次是在体检之后,他又放弃了;第三次,他甚至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他依然放弃了。他后来再也没有为本人争取类似的时机。而与宁铂同时的还有一位出类拔萃的“神童”,他确实是张亚勤。张亚勤后来谈到本人的同学时,异常惋惜地说:“我相信宁铂确实是在考研这件事情上走错了一步。他假如向前迈一步,走进考场,是一定能够通过考试的,由于他的智商特别高,成绩也特别优秀,惋惜他没有进考场。这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的咨询题,而是一个心态的咨询题。就像我那一年高考。当时我正生病住在医院里,完全能够不去参加高考,但是我就少了一些顾虑,多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因此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选择。而宁铂确实是多了一些顾虑,少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做了一个错误的推断,结果智慧不能发挥,真是特别惋惜。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由于他们会想,‘即便不成功,我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宁铂的不幸在于,他担忧本人的才能,害怕失败。他觉得本人无法承受失败,由于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他从此失去了人类身上最宝贵的一个东西——自信和执著,甚至对本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伸手去拿而他的同学张亚勤则走出了另一条通往事业与人生成功的道路:1978年,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青年班;1989年,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FellowofIEEE)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兼副院长;2000年8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晋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1月,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微软挪动通讯及嵌入式系统在全球的开发业务。也确实是这一点点的差异,就导致了人生与命运的差异。你们明白是谁创造的吗?对,是比尔创造的。事实上创造的大量艰辛工作是爱迪生完成的。比尔所做的奉献仅仅是将中的一个螺母转动了4.1周。为此双方走上了法庭,法院最后将的创造权判给了比耳。法官的理由是“尽管爱迪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他最终认为没有有用价值而放弃,可比耳没有放弃。他将螺母转动了4.1周,改变了电流的幅度,致使有了有用价值。因此的创造权归比耳。爱迪生的失败,间隔成功有多远呢?仅仅是将一个螺母转动4.1周而已。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坚持的心态,心态确实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操纵塔。心态的不同导致人生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