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学案内容预览:一《新闻两则》学案【学习目的】1、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才能。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构造。3、能依照新闻的构造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精确、简约。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无敌的气概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从遣词造句上体会精确精练的语言。【知识链接】1、标题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成功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身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情势的严重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情势,鼓舞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2、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音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音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音讯”。(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展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4)、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在这里教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本人到书中、到网上查找材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化。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宏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音讯、述评、评论、答记者咨询、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一直贯穿着一种激昂大方、气概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成功的大好情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4、相关材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备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展战略决战制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成功完毕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败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特别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约数,指百万左右。D夸张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表达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坚韧,因此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