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 VIP免费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 _第1页
1/3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 _第2页
2/3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 _第3页
3/3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模样、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详细地描写事物。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四周事物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接着深化学习爬山虎的脚。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模样、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出示学习方法:第一部分由教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习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三、导学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协助教师完成板书:(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点反面。(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特别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比照图。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特别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因此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特别精确。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③脚的颜色:嫩红色。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留意读出特点。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刚读对了没有。5.再读本段,留意读出脚的可爱来。四、讨论完成第四段1.组成4人学习小组,也用刚刚找关键句的方法学习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如今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3.全班齐读关键句。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向上爬的过程。5.小练习:把关键词空出,请学生填空。6.刚刚我们讲的是一个脚如何爬,如今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1)组成4人小组讨论。(2)请学生上台表演。小结: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的脚交替爬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确实是如此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五、自学完成第五段1.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词.句提示:从“触着”与“没触着”入手。2.请一位同学上台把两个关键词写到板书中。(萎.结实)全班齐读关键句。3.请一生朗读,你打算如何读?(“萎了”读的轻些,表示生命的结束,“结实”读得强烈些,展示坚韧的生命力。)4.个别读.齐读感悟。5.小结:你们瞧,爬山虎的根扎得多结实呀!它的生命力多么坚韧,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爬山虎,体会它坚韧的生命力。(录像展示)六、整合提升,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1.默读全文,考虑:作者是怎么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因此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觉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因此才会发觉原先是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觉“细丝和小圆片逐步变成灰色”)2.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适应。七、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奇妙。教师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四周的事物,用你们的慧眼去发觉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妙的世界。八、课外延伸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读写迁移:认真观察一种本人感兴趣的植物,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抓住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案《爬山虎的脚》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