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屏”》(2课时)说“屏”目的要求1.积累“屏风、乘凉、帷幕、缓冲、外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2.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3.理解文中援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才能。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神韵,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6、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更美妙。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援用的古诗词的诗意教材分析: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精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确实是'祖先擅长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而,应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有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神韵,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方法:自学指导。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留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鬼斧神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庄严。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老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1).多音字:屏风(ping)伧俗(cang)屏除(bing)寒伧(chen)(2).形近字:帷幕乘凉(na)维护木讷(ne)(3).释义:伧俗:粗俗、鄙浅。乘凉:享受凉快。纳:享受。缓冲:使冲突缓和。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因地制宜:依照不同地区的详细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屏者,障也,能够缓冲一下视线。b.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防止从门外直截了当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能够挡风,空间依然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一样。◆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美程度来分。◆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三、研读与赏析。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爱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作者援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爱?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1.援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援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能够挡风。而空间上依然流通的,现在称为‘流淌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假设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妙,精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能够再举出一些。)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本人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留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