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目的1、情感诵读:体会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行的高尚。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反思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圆明园。教学预备多媒体投影、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材料,查阅有关雨果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惋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匪徒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燃烧了圆明园,现在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相关圆明园图片)看着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法国作家雨果得知圆明园被毁,不无悲哀的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为什么圆明园消灭了,中国就跌得粉碎了呢?今天让我们来解读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看看他是如何来评价这件事的。作为匪徒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成功”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窄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正直的法国人的声音吧。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二、诵读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诵读中体会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行的高尚。(展示: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一方面表达了对圆明园的____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英法联军匪徒行径的____之情。)(赞美、责备)三、合作探究,诵读体悟1、雨果是怎么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世界奇观”)⑴与巴特农神庙比拟,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⑵详细讲园中之物;⑶消耗了宏大劳动;⑷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圆明园介绍: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大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华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宝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2、请生诵读,读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圆明园复原图片)3、雨果是怎么样责备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寻读。找出作者挖苦责备英法联军的语句。“美丽”“丰功伟绩”“收获宏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挖苦侵略者的语句(见课本)。反语,产生极其锋利的挖苦意味。4、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对匪徒进展了愤慨的责备,这表现了他怎么样的胸怀和品行?(正直、公正、人道、是非清楚、没有狭窄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四、拓展延伸,主题深化1、“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英法联军开场燃烧举世出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四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宏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圆明园消灭了,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1988年我们建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确实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匪徒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被毁图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许应铭刻这段历史,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应考虑:圆明园消灭了,消灭的终究是什么?必须消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消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消灭不了的是什么?2、情感渲染,诗歌朗读:那也许是一杯苦酒的诉说那也许是亘古艺术之园的凋落但这一切的也许都无法抹去游人心头沉重的负荷那歪扭的石柱还有那殿宇的基座都在印证这里曾被匪徒燃过一把消灭人类文明的大火遗址在哭泣岁月如穿越圆明园昔日盛况无奈成为历史的过客今日春风啊再也难以激荡起福海的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