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制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别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制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地。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挖苦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二、整体感知1.解题“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1)欣然起行:(快乐的模样)(2)念无与为采者:(考虑、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因此、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描述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预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因此我)快乐地起床走出门。(忽然)想到没有(能够与我)同游的人,因此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如此清闲的人罢了。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由于月色非常美,想去赏月。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迹。(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迹:(用文中词语)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么样的变化?“欣然”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沉着闲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能够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么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滋味。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骄傲之感。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抚慰而已。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遭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四、才能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