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三拾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精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3、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目的: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适宜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怀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妙情操。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2、老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音讯,便把家小安排在郎州的羌村,去投靠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怀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构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2、《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家乡。但是不到两个月,方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力求方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诗的情调和神韵。)2、欣赏配乐朗读《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四、深化欣赏,领悟诗歌《春望》赏析(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咨询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学生明确: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照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陷落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陷落,城池残破,尽管山河照旧,春天也业已降临,但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顺眼,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此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能够想见,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