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第25卷第1O期No.10V.o1.25男子三级跳远第一跳起跳与跳远起跳角度特征比较张良平(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运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男子三级跳远起跳(第一跳)技术和跳远起跳技术的角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着板角(1)、扇面角(6)和起跳腿(着地瞬间、最大缓冲瞬间、离地面瞬间)三时相膝角(2),前者较大;起蹬角(7)、起跳角(8)、腾起角(5)和起跳离地时刻之摆动腿膝角(4)前者较小.角度特征的差异表明:三级跳远第一跳必须相对低平地跳出去.关键词:男子;三级跳远;跳远;起跳角度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l一1785(2010)10—0104—04三级跳远与跳远同属于跳跃远度项目,其起跳技术存在共通性,都是为了获得理想的水平腾越距离.然而,由于两者的起跳性质和任务不同,三级跳远第一跳的起跳不仅要确保其自身的合理腾越水平距离,还必须兼顾后续的两跳(跨步跳和跳跃).而跳远起跳则要求在一次性集中用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水平腾越距离.因此,三级跳远和跳远起跳的技术特征不同.本文仅对三级跳远第一跳和跳远起跳的角度特征进行较为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两个项目在起跳技术运动学的角度特征差异,以期为跳跃远度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男子三级跳远专项运动员8名,平均成绩14.78m;男子跳远运动员8名,平均成绩为6.84m(跳远与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平均水平均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1.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期刊、专著和期刊网上的相关文章及信息,了解国内外跳远和三级跳远的研究现状.使用TM一6710高速摄像机现场拍摄(训练中)运动员三级跳远第一跳和跳远从最后一步助跑至起跳后身体离地这一动作过程(见图1).机高1.1m,拍摄范围为4rn,拍摄频率为120f/s,摄像机与助跑道中线间距为15m.摄像机主光轴正对测力台中心线(图1是拍摄跳远的示意图;拍摄三级跳远时,只将摄像机移到与三级跳远起跳板相对应的位置,其它的参数相同).先拍摄比例尺,供解析使用.为确保解析的准确性,每次拍摄,在运动员即将进入拍摄范围时启动摄像机.使用埃里尔解析仪、人体模型,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起跳动作技术进行解析,获取所需的各项参数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有差异性检验,常规处理等.(每个运动员跳三次,取有效试跳的平均值.对8名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跳的起跳技术参数和8名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参数进行差异检验.)2结果与分析2.1起跳动作三阶段内涵将整个起跳过程划分为起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动作阶段⋯:着地(即起跳脚着板)阶段,是指起跳腿的脚掌(足跟与足掌几乎同时着地)有弹性的踏板,并转为有力的支撑;缓冲阶段,是指从起跳腿着地到膝关节最大屈(最小膝角);蹬伸阶段,是指起收稿日期:2010—05—19作者简介:张良平(1976一),男,陕西镇坪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2010年10月张良平:男子三级跳远第一跳起跳与跳远起跳角度特征比较·105·4m图1现场拍jj眭不葸圈跳腿从膝关节最大屈开始至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止(膝关节最大弯曲瞬间到身体重心移至支撑垂直面瞬间为反射(制动)蹬伸阶段,身体重心由垂直支撑面瞬问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为动力蹬伸阶段).2.2有关角度特征的比较分析2.2.1着板角着板角是起跳脚着板瞬间,着板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图2,1).严格地讲,着板角表征着人体的重心位置,不能完全反映着地瞬间的身体状态,因为当时的身体状态是由人体的重心位置和重心速度共同决定的.就力学角度而言,从运动员起跳腿着板瞬间开始,就产生了一个向后上方的支撑反作用力.这个力的水平分力向后,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反,是一个阻力,损失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在运动实践中,三级跳远与跳远的着板角都有符合各自项目特点的合理角度范围.但在一定的范围内,着板角越大,阻力越小,损失的水平速度越少.水平速度的发挥和水平速度的利用率的提高已经为广大教练员所重视.图2(注:l为着板角,2为起跳腿膝关节角,3为起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