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内容预览:《诗四首》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教学过程:一.根底激趣,引导根底自学。(一)默读:读准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晨兴理荒秽(huì)但(只要)使愿无违。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草木长:草木丛生。愿无违:不违背本人的意愿。柳暗花明:闲乘月:翻译《归园田居》: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由于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草木丛生,以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犯本人的意愿就行了。(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骄傲之情。)用本人的语言翻译《游山西村》: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遭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穿着俭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喧闹非凡。诗人希望着以后可以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访问。(表现了诗人沉醉、留恋之情。作者沉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留意节拍情感。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神韵;(请学生个人读,详细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来源:21世纪]《归园田居》朗读节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游山西村》朗读节拍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跟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三)背读:朗读和快读结合,直至背诵。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讨论《归园田居》(一)导入激趣:(二)找出诗歌意象,发觉诗趣品味打破点。确立讨论话题:“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的是什么?1.学生自由讨论:(1)诗人如释重负,辞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因此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不断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会其中的乐趣。作者的“愿”就在这里。(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作者的“愿望”确实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2.老师点拨: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本人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本人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材料补充: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创始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地,因此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非常短。因家庭经济情况不佳,他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29岁出仕,41岁时任彭泽令,仅入十余日,君里派督邮到县里,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就弃官回乡了,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躬耕务农,避世村居,虽生活窘困,但仍与诗酒为伴。在归隐后,陶渊明写了许多诗作,这些诗作都反映了他归耕后从事农耕过程中获得的欢欣欢乐,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在悠游自由的隐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