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非洲(双月刊)1997年第2期土耳其向何处去杨曼苏这原本不是个问题,但现在却成了问题。在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是以世俗化和西方化而著称的,保持土美友好关系是它的外交政策基石。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面对实际,不再盲从西方人们明显感到,土耳其近来已改变了一味追随西方的政策。引人注目的是,土耳其新总理埃尔巴坎上台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就是伊朗,并于1996年8月12日在德黑兰签订了购买200亿美元天然气的协定。更有甚者,他在那里寻求召开一次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四国首脑会议。在外人看来,土耳其此举无异是跟美国唱对台戏,是对美国迫使国际社会遏制伊朗政策的公然挑战,因为就在一周前克林顿刚刚签署了要制裁与伊朗贸易国家的《达马托法》。美国对埃尔巴坎此行表示了强烈不满,政府发言人警告说土耳其可能因此受到制裁。但埃尔巴坎的亲密助手却明确地回答说:“我们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的,而不是以美国的眼光看问题。”以亲美著称的奇莱尔外长在8月16日也强调土耳其要根据本国利益行事,声称今后还要大力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其实这种变化早就显露端倪。1994年9月,当时的土耳其外长索伊萨尔就公开申明自己绝不当美国的走狗,并主张:支持塞浦路斯北部土族政权反对南方希族提出的联邦制;发展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各方面关系;拒绝美国提供的3630万美元有条件援助——改善土耳其人权状况及与希腊合作共同解决塞浦路斯问题;对土耳其人实行凭签证入境的国家施行反措施;限制外国人通过土耳其进入伊拉克北部。在他任职期间,土耳其各界名流纷纷走访巴格达,并呼吁联合国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索伊萨尔这些主张完全与西方针锋相对。土耳其的这种变化使美国忧心忡忡。它很难想象,要是土耳其完全背离亲西方政策,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站在一起,美国该如何重新设定自己的战略格局和中东政策。土耳其,是一个美国寄予厚望的国家。这首先是因为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大陆,扼黑海通道,位于巴尔干、俄罗斯、中亚、伊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是控制上述地区的战略要津。二战前苏联曾要求在海峡地区设立苏联军事基地,遭土耳其坚决拒绝,后来美国获取这一地缘优势,曾在土耳其设立过许多军事基地,至今它还在阿达纳地区保持着军事力量。其次是由于它过去表现得很顺从。土耳其在冷战时期为固守北约南翼出过大力,在朝鲜战争中也为美军打过头阵,是个经过考验的可靠战略伙伴。近年来,它在波黑、巴尔干、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也表现不凡,与西方配合得相当默契,是美国在伊斯兰世界中能找到的最得力帮手。更令西方惊喜的是,作为穆斯林国家,它与伊斯兰世界仇视的以色列加强军事合作,这更使美国确信,它在中东是另一个能依靠的伙伴。第三是因为它在经济上有巨大的潜力。·28·尽管多年来问题成堆,困难重重,土耳其的经济还是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它的6000多万人口中,一半是很有消费能力的中等阶层,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消费市场。此外,更喜人的是,它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在水荒日趋严重的中东,它靠卖水暴富成为第二个沙特只是个时间问题,其实它已经跟贫水国洽谈交易细节。到中东各国对水的需求量猛增之际,巨额的水收入将会使它敞开对美国技术和产品的大门。正因为如此,美国一直很器重土耳其,把它列为以色列和埃及之后的第三大受援国,并在许多问题上支持它和庇护它。比如,当欧洲国家谴责土耳其对其库尔德人的野蛮镇压时,美国不惜以双重人权标准公开支持土耳其的行动;即使对土军长期占领塞浦路斯北部一事,美国也顶着国际压力表示“完全理解”土方立场;美国还支持它与俄罗斯竞争,最终使它夺得了阿塞拜疆石油的输出权;美国甚至支持土军越境进入伊拉克,扫荡那里的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反叛武装。既然如此,土耳其为什么还要改变外交政策使美国不快呢?这当然不能排除个人因素影响。新总理埃尔巴坎是个伊斯兰观念很强的政治家,在野期间就一直指责政府过于亲西方,当政后自然要把目光投向以前颇受忽视的伊斯兰世界,而不管美国是否喜欢其中某些国家。但这种个人因素作用不能无限夸大,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由其国家利益制约的。实际上,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土耳其各政党一致认为,盲从西方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