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才能目的:区分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异。教育目的: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咨询题。二、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区分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异。三、课前预备:学生预习生字词,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材料,查阅有关雨果材料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珍宝圆明园进展了大肆的劫掠,同时燃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出示目的:(投影仪)(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材料简单交流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3、检查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假设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4、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箱箧:箱子。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办,使不得胡作非为。荡然无存:描述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描述。名,说出。(三)整体感知:老师投影考虑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考虑(1)文章内容能够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挖苦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决,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展了强烈责备和辛辣挖苦。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宏大同情,饱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责备匪徒、控诉掠夺是非常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如此说,表现了他怎么样的胸怀和品行?【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清楚,没有狭窄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四)合作探究:默读课文(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明确:“世界奇观”(总称)“宏大的典范”“言语无法描述的建筑”“恍假设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责备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反语来责备,如“更完全”“更美丽”“丰功伟绩”“收获宏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挖苦。(五)重点研读:阅读5---10段答复以下咨询题:1、文中的“两个匪徒”指谁?如此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如此说提醒了英法联军的匪徒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匪徒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两个匪徒进入圆明园,一个匪徒洗劫,一个匪徒放火。对圆明园进展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成功者均分。最后,两个成功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对两个匪徒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匪徒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遭到历史制裁)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确实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作者如此说使用反语给予匪徒以辛辣地挖苦,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消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制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珍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5、“两个成功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作者在这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