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一、素养教育目的(一)、知识储藏点1、掌握新闻常识。2、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才能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概。二、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预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本课目的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概,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2、课前热身:a、给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败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以下词语业已: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构造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构造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如此的顺序来表达?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4达标反应:讨论课后练习三。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绚丽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造、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情势的严重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情势,鼓舞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三、比拟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一样的地点找出来。文体一样:都属于新闻(借此能够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一样: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目的一样: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成功。主旨一样: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大背景一样: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详细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完毕,淮海战役前夜。详细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比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构成比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严重意义及蒋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如今,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据”“操纵”“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委婉,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仿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竞赛。)既非常激动又非常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才能。①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