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执教者覃泽金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民族责任感。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散文仅能初步了解,而对散文中杂文、随笔的学习理解非常困难,鉴于他们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的特点,我将通过图片、歌曲、朗诵法等多种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培养民族责任感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难点:揣摩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教法与学法1.朗读法。2.文献法。3.美点寻踪法。4.延伸拓展法5、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国歌》)激发学生情感。)同学们,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世人瞩目。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走过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和坎坷不平的道路。在最艰难的时候,正是无数的英雄人物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赢的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些英雄人物可称之为雄健的国民,这种精神可称之为雄健的精神。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李大钊同志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一下雄健精神的内涵。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2、背景资料(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这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子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3、字音字形根据拼音写词语。一(xiè)-------千里丛山(dié)-------岭险(jùn)-------阻(yì)-------逼(xiá)-------(qíqū)-------明确:泻叠峻抑狭崎岖4、词语解释逼狭:狭窄。逼,狭。崎岖:形容山路不平。阻抑:阻止。抑,压制。回环曲折:曲折环绕。亦复如是:同样如此。是,像这样的情况一样。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重音、感情等。2.师生合作读文,教师读第一段,找四名学生读后面几段。并提出要求: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读文后你想说什么?3、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感知文章大意。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师生合作读文后,找生评价;互相交流不懂的语句,师生共同解决;生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生说作者的写作思路,达成共识。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明确:从题目感知:(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感受或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每段大意:①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